南京江宁区明城大道桥那儿,不是说风景不好,而是那桥上的玻璃隔音墙,成了鸟儿们的“死亡陷阱”。最近不少网友都在关注这事儿,因为时不时就有小鸟撞上去,然后就...没了。
据说9月12号那天,单单一天就发现了四只死鸟,里面还有柳莺、麻雀啥的。这数量,一下就创了纪录新高,听着就觉得心里不是滋味。虽然都是些小鸟,但也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啊。万一哪天,体型更大的保护鸟类也撞上去了,那损失可就更大了。
所以说,这事儿真的得好好重视起来。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是王道。无论是调整玻璃的设计,还是采取其他措施,目的只有一个:保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别让它们再无辜送命了。希望有关部门和专家能尽快行动起来,给这些小生命一个安全的飞行空间。
南京大量小鸟频频被撞死,背后的原因
南京明城大道桥的玻璃墙频繁导致鸟类撞击死亡,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首先,玻璃的物理特性是造成鸟类误判的主要原因。玻璃的透明性使鸟类难以辨识其为实体障碍,误以为前方是畅通无阻的空间。
此外,玻璃还会反射周围环境的景象,如天空、植被等,这些反射影像会被鸟类误认为是真实的自然环境,从而引导它们直接撞向玻璃。
其次,鸟类自身的生理局限性也加剧了这一问题。鸟类的双眼通常位于头部两侧,虽然拥有广阔的侧向视野,但正向聚焦能力相对较弱。这使得它们在飞行时难以有效察觉正前方的透明或反光障碍物。
尤其是在候鸟迁徙期间,鸟类的飞行速度较快,当发现玻璃障碍物时,往往因惯性过大而无法及时转向躲避。
最后,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也对鸟类撞击事件产生了影响。正值候鸟迁徙季节,途经南京的鸟类数量显著增加,这自然提高了鸟撞事件的发生概率。同时,夜间人造光源会干扰鸟类依赖星辰或地磁进行导航的机制。玻璃建筑在灯光照射下产生的反射光,进一步增加了鸟类撞击的风险。
总之,南京明城大道桥玻璃墙导致的鸟类撞击死亡事件,是玻璃的物理特性、鸟类的生理局限性以及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使用防撞贴膜、调整照明方案等,以减少鸟类撞击事件的发生。
鸟类迁徙过程,还会遇到哪些潜在风险?
在鸟类的迁徙过程中,不仅其迁徙路线比较固定,而且随着气候的变化,鸟群需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迁徙,这对于鸟群来说是非常致命的,不仅需要高速飞行,还需要规避沿途的潜在威胁。
潜在威胁一: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能源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风力发电设备巨大的扇叶在旋转时,会对鸟群的迁徙构成威胁。
虽然扇叶的旋转速度看似缓慢,但对于飞行中的鸟群来说,仍然具有很高的撞击风险。每年都有大量的鸟类因撞击风力发电设备而死亡。特别是在鸟类迁徙季节,密集的鸟群更容易发生撞击事故。
潜在威胁二:捕鸟网也是威胁鸟群的重要因素之一。秋季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一些农民为了保护粮食,会在农田周围设置防鸟网,以防止鸟类破坏农作物。
然而,部分地区使用的并非单纯的防鸟网,而是具有捕鸟功能的网具。这些捕鸟网会对鸟群造成严重的伤害,大量鸟类会被缠绕在网上,最终死亡。这种行为不仅威胁了鸟类的生存,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潜在威胁三:城市建设对鸟类的迁徙线路造成了破坏。鸟类拥有相对固定的迁徙线路,每年在特定时间,它们都会沿着这些线路进行迁徙。
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在高层建筑物的不断涌现,阻断了鸟类的迁徙线路。这些建筑物不仅影响了鸟类的飞行,还可能导致鸟类迷失方向,甚至发生撞击事件。例如,在鸟类迁徙路线上建造大量的高层建筑,会迫使鸟群改变飞行路线,增加飞行难度和风险。
总之,造成鸟群在迁徙的过程中,出现撞击事件等问题,大概率都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如何合理的避免鸟群的潜在威胁,我们应该在人类建造设计的时候,考虑到鸟群迁徙的路线,有效的避免人类与鸟群出现的冲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