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里面农民的贡献大得没法忽略。
温铁军这个三农专家,研究农村问题几十年,他老早就提过一个观点:亿万农民救了中国三次,现在还在第四次帮国家渡难关。这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基于历史事实和经济数据来的。
先说第一次,那就是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1950年前后的事。那个时候,国家刚从战争废墟里爬起来,国民党撤到台湾前,把经济搞得一塌糊涂,通货膨胀厉害到老百姓买米都得用麻袋装钱。
西方国家还封锁咱们,没法从外面借钱发展。国家要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得造武器装备保卫自己。可重工业的东西卖不出去,苏联看不上,小国买不起,西方又不卖技术给咱们。
结果,国家只能从农业那儿挤出钱来补工业的窟窿。农民刚分到土地,通过土地改革,生产积极性上来了,他们把粮食、棉花这些农产品低价卖给国家,国家用这些换外汇,买设备建工厂。
从1950年到1953年抗美援朝期间,农民交的公粮直接支撑了前线物资。经济上,这叫剪刀差,农产品价格压低,工业品价格高,农民的剩余价值就这么转移到工业了。
要不是农民这么扛,国家重工业起不来,国防就没底气。这次农民救国,代价是他们生活水平没怎么涨,好多年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转到第二次,时间跳到1980年前后,改革开放刚起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打破大锅饭,国企开始改革,大批工人下岗。加上知青返城,城市失业人口一下爆棚,社会不稳因素多。
要是没地方吸纳这些人,经济危机就来了。这时,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开,农民自己管地,产量蹭蹭上涨,多余的粮食和劳动力就转向办乡镇企业。
从1980年到1990年代初,全国冒出两千多万家乡镇企业,这些企业不靠国家投资,全是农民自己凑钱、用闲置劳动力办起来的。
它们生产轻工业品,像纺织、食品加工,补了国家工业的短板,还吸纳了上亿下岗工人和返城青年。经济数据上看,那十年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一半以上,拉动GDP增长。
农民不光解决了失业问题,还通过买工业品刺激内需,让城市经济复苏。要不是乡镇企业,国家改革那关难过。
这次农民又顶上,但代价是农村资源分散,环境污染开始积累,农民自己办企业也面临市场风险,好多后来倒闭了。
第三次是进入21世纪,具体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那会儿。中国2001年入世贸后,外资涌入,经济高速增长,但靠出口拉动。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一爆发,全球需求掉坑里,中国沿海工厂关门大吉,上千万农民工失业回乡。国家当时推新农村建设,从2005年开始,投入资金修路、通水电,还补贴家电下乡。
农民回村后,没闹事,而是用积蓄买那些积压的家电、汽车,帮国家消化过剩产能。政策上,13%的出口退税转成农村补贴,直接刺激农村消费。
经济冲击波就这样被农村缓冲了,没传到城市闹大乱。农民工群体在那几年承受了最多失业压力,他们进城打工建高楼、修公路,却没城市户口,社保教育啥的都跟不上。
污染也多在农村落地,工厂废水废气毁了田地。这次救国,农民付出的代价更大,生活条件跟城市差距拉开,好多家庭留守儿童问题严重。
现在说第四次,这事儿还在进行中,从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来算起。全球经济不景气,美国印钞稀释美元,中国外汇储备被坑,国内房地产泡沫大,地方债高企,后疫情时代消费疲软。
国家要转内循环,得找新蓄水池。温铁军说,农村生态就是关键,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政策上,双碳目标2020年提出,乡村开发山水林田湖草,货币锚定生态价值,不再靠地产炒作。
农民参与碳汇项目、生态农业,土地集约化建高标准农田,吸引资本下乡。集体经济组织起来,农民转成农业工人,解决就业。经济上看,这能吸纳过剩资金,稳定人民币,避免通胀。
比方说,河南试点宅基地税,统一规划农村住房,腾地搞大规模种植,跟美国大农场竞争。农民现在正通过这些帮国家稳经济,但代价是土地权利变化大,个别人可能失去自主性,环境治理也需时间。
这些事儿串起来看,新中国崛起靠农民当缓冲带。每次危机,国家政策都转向农村,农民顶住压力,让经济软着陆。第一次建工业基础,第二次推改革,第三次抗外震,现在第四次转生态。
数据上,中国农业人口从1949年的近90%降到现在的20%多,但贡献没少。温铁军的研究基于实地调研,他从1980年代就开始跑乡村,看政策落地效果。他的观点不是空谈,结合国际经验,说中国不能抄西方殖民路,得靠内部循环。
农民救国的逻辑是啥?简单说,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多,农村广,能吸纳冲击。工业化进程中,城市总出问题,农村就成后盾。
比方1950年代,农业税占财政大头,支持一五计划建154个项目。1980年代,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帮还外债。
2008年,农村消费拉动内需,GDP没掉太多。现在,乡村振兴投资上万亿,生态产业成新增长点。这不是神话农民,而是承认他们付出的实打实作用。
不过话说回来,农民救国不是白给,国家也得回馈。从2003年起,三农政策连续多年一号文件,取消农业税,增加补贴。2010年后,环保法加强,治理农村污染。
乡村振兴法2021年生效,强调农民权益。未来,城乡融合得更紧,农民能享更多福利,像社保全覆盖、教育均衡。但挑战在,人口老龄化,年轻人不愿种地,技术升级慢。国家得继续投钱投人,帮农民转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