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北京市唯一千亩梯田景观——平谷区镇罗营镇下营村千亩梯田,近日迎来一批特殊的“游客”,他们将成为千亩梯田的“田主”,下营村的“新村民”。“这是我们联合下营村推出的‘我在千亩梯田有亩田’活动,首批我们拿出了300亩梯田参与活动,截至目前,已经有200亩农田被认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公平田野公共品牌发起人、石嫣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镇罗营镇下营村千亩梯田。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金秋时节,步入罗营镇下营村千亩梯田,玉米、花生等作物长势喜人,一望无际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就是各位的农田。千亩梯田海拔250米至300米之间,生态环境条件极其优越。土壤为硅质岩类淋溶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隙水弱富水区。”石嫣向前来参观的“田主”们细数着千亩梯田的家底儿。
石嫣告诉记者,她之所以发起“我在千亩梯田有亩田”项目,还得从她的老师著名三农学者温铁军教授说起。2020年,由温铁军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在福建省屏南县提出并发起党员干部“购米包地”探索。在此基础上,2021年3月,又策划发起“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出台了《开展“粮食安全屏南行动”活动方案》等相关文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党员领导干部认领一亩田”活动,号召全县142名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认领1亩田种植水稻。“因为效果好,这种模式在福建全省得到了推广。”
站在千亩梯田上,可眺望下营村全貌。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为何要把这个模式落地在平谷?近年来,平谷创办了100多家博士农场,石嫣博士作为人才引进,在平谷创办了博士农场,也因此和下营村结缘。石嫣说,今年5月30日,温铁军曾来到下营村千亩梯田,深度调研“我在千亩梯田有亩田”创新项目,为探索“生态化+社会化+数字化”三化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把脉支招,他本人也在这里认领了一亩田。
首批推出了300亩农田,其中200亩已经被认领,“田主”来自全国各地。“认领农田后,除了可以亲自到农田里转转,享受千亩梯田的美景,每年还可以享受产自梯田的果实,小麦、玉米、花生、红薯等。”石嫣说,如此一来,“田主”们吃到了放心的食材,村民们增了收。
下营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千亩梯田情况。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我们村有360余户村民,都有千亩梯田的股份。”镇罗营镇下营村党支部书记孙宝军告诉记者,过去土地都分散在各家各户手里,零散不说,也不好管理,有些土地甚至出现了撂荒的情况。直到2017年,平谷区国土资源分局牵头启动了下营村千亩梯田土地开发项目,历时两年,勘测、改良土壤、完善水利设施。2019年,建成承载乡村振兴愿景的生态产业梯田。“经过这几年的精心管理,土地条件已经非常好了。这里的作物每天享受着肥沃的土壤,呼吸着山里新鲜的空气,沐浴着阳光,品质有保证。”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镇罗营镇下营村千亩梯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对于千亩梯田的未来,石嫣表示,“希望能和政府、村集体一起探索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实现农旅结合的全域生态发展模式。”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王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