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小镇经常收到一些年轻读者的提问或者抱怨,觉得红利都被前几代人拿走了,当前的社会已经固化了,现在又特别卷,年轻人没有机会,只能被迫躺平,问小镇怎么办?
小镇7月17日在星球发了一篇《未来十年有什么适合普通人的专业?》,先是回答为什么会觉得当前内卷、不景气,提到未来更具发展潜力的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更高,普通人很难适应,但在AI大发展的情况下,带来的众多配套就业,这才是普通人就业的主流。
对照小镇昨天写的《》,制造业的“无人工厂”的确大幅减少了车间的操作工,但要想实现“无人工厂”或者准确地说是“无人车间”,需要整个产业链的赋能,更需要生产线的调试、维护人员,这些调试和维护,是AI和机器人无法取代的,依赖大量掌握相关技术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这就是普通人未来就业的出路之一。
而基于AI等新技术,去更好地服务人的需求,也是巨大的就业机会。
当然,相比前几代人,年轻一代确实越来越“卷”,跟过去比,想要出头变得更难了。20世纪80年代,只要敢闯,去南方倒买倒卖都能赚第一桶金,20世纪90年代下岗潮同时也是下海潮,涌现了很多发家的创业者;到了新世纪,就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当时特别缺货运司机,小镇就认识一位大胆的,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2006年前后有一辆货车,看准了北京奥运会的机会,两年下来就折腾出十几辆大货车的货运公司,这种故事在当年太多了,因此在地方土地财政爆发之前,公务员吸引力并不高。
但这更多是幸存者偏差。比如现在很红火的国内芯片领域,前些年日子很惨,直到美国对中国芯片半导体进行封锁,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一下子获得了几千亿的中国市场需求,从业人员的收入爆发式增长;生化环材都说是天坑,这几年也赶上了红利;而互联网行业现在仍然是令人向往的好工作,但小镇毕业的时候,像腾讯阿里等公司,大专都很容易进去,当时名校学生对互联网兴趣并不大,很多人选择去金融、外企。
站在现在回看过去,好像是机会遍地,但那些没有进入上升行业和企业的呢?比如十多年前,土木好得很,堪称就业第一王牌专业,当时央企施工单位得求大学给机会招聘,只要是土木相关专业的,找工作都不用面试,但2017年后呢?
实际上,现在的红利仍然很多,而且特别有利于年轻人。
过去从改革开放到2018年前后,中国的发展基本是延续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来的道路。比如看到美国日本的房地产行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很多有一定资源的都选择投身房地产,到了21世纪初,效仿美国互联网创业,张朝阳、丁磊等回国创业,早期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就是把国外已经探索成功的经验照搬到国内,再基于对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更深的理解,赢得竞争胜利。如阿里之于亚马逊,滴滴之于优步。
就算是电动车和新能源行业,也是跟着西方的方向走的,只不过西方没走通的,中国走通了。
但2018年是个标志点,美国开始针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科技战,之后又是三年疫情冲击,中国开始走上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随着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站在全人类的最前沿,前方已经很少有可以参考的先例,想要摸着石头都没戏了,这就体现在2022年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
在代表未来的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方向上,中国也跟美国走上不同的道路。
有两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特点。
一个是“四化同步”乃至“五化、六化同步”。
“四化同步”是国家明确定义的,指的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个现代化进程同步推进,小镇认为现在还需要增加智能化、绿色化。之前有多篇文章已经谈过了,比如《》《》等。
二是更重视生产力的持续提升,而非一步到位。
这一点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得尤为突出,美国搞人工智能,寄希望于直接搞出来通用人工智能,由通用人工智能去自行探索世界、完成工业制造,这就绕过了重建有人工业体系;而中国采取的是稳步走的策略,更看重人工智能技术对各行业的改造赋能,也就是“人工智能+”提出的通过智能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持续提高生产力,更高的生产力带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迭代,最终慢慢走向终极的通用人工智能。
走不同路线,也是基于中美的不同国情。正如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更倾向于搞封闭系统,而中国选择开源,如华为开放鸿蒙生态,Deepseek开源大模型,最近腾讯云也宣布AI能力全面开放,海光信息也选择开放核心协议。
对这些不同,不同年代出生的人认知很不一样。有的习惯了西方神话,就容易不理解甚至惶恐,对中国目前采取的对外策略,总是担心国际观瞻,还没有意识到,中国自己就是最大的国际观瞻。
但95后尤其00后开始,已经习惯了中国的强大,对西方祛魅了,甚至觉得西方所谓的发达国家并不发达,这种理所当然,跟过往也大为不同。
种种不同,恰恰是新生代的机会。
人的认知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固化了,当年很多人接受的教育就是“西方正确”那一套,虽然现实面前已经知道西方并不总是对的,但总需要通过理性思考对潜意识进行纠正,这就是不必要的损耗。
典型如金融行业,习惯了西方的那一套,对中国提出来的金融治理的新方向存在抗拒,但作为中国人,很清楚国家要想推进一个行业的改革,就一定能够实现。那么,整顿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让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靠边站;这还是依靠关系的岗位,金融领域还存在大量需要真本事的,尤其是面对科技和产业大爆发,要想找到未来的潜力投资对象,这需要没有惯性认知、善于学习的年轻大脑。
时代的变化,也更有利于年轻人。
过去几十年,时代的发展机遇相对粗糙,往往是大而全的宏观机会,只要想办法进去大行业、选中大方向,哪怕熬资历都行。但未来不一样了,科技和产业革命,使得每一个环节的复杂度大增,一个人想要掌握一个环节的复杂知识,需要更长的学习和实践积累。
比如上面提到的自动生产线调试,虽然每个岗位都有SOP说明,但很多经验是不会写在这种书面文字上的,现实中的知识经验和操作的具体手法,仍然依赖实践摸索。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对于普通人而言,需要更多追求细分,包括专业的细分、行业的细分、岗位的细分,针对自己的情况找好方向,只要找到了这样的岗位,长期坚持下去,收获不会差。而这类细分领域,恰恰是大企业大平台不擅长的。
这就有点类似工业领域讲的大类、中类、小类。过去中国工业体系还不健全,更关注大类的构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所有41个大类的国家,那么接下来就要不断填补空白,去掌握全部的中类、全部的小类,而每一个小类仍然是百亿甚至千亿、万亿的庞大产业领域,每一个小类都可以再下拉两三级,任何一个枝丫都足以安身立命。
毕竟中国太大了,任何一个细分市场的再细分,都足够容下一家上市公司。对个人而言也是一样的。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舒服,因为没法通过咨询前辈、网络,直接获得一个笼统的大方向,告诉自己选这条路就行了。现在中国基数太大了,新出现的增量相对小了很多,要么属于AI之类就业门槛更高的新兴行业,要么需要去国外闯荡,更多的是存量下的优化竞争。
从高速增长的增量时代,到存量下的优化竞争,这的确增加了就业难度,但相对而言,更有利于习惯了存量时代的年轻一代。
由于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是满足人的商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因此就业和职业发展,与国人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参考国际标准,人均GDP1万美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标准,这个标准来自于2006年世界银行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基本是针对东亚、东南亚情况量身定制的。
所以,这个指标非常适合用来衡量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
从这一角度看,存量时代的优化竞争,实际从2010年到2015年已经开始了。2010年中国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当时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到了2015年,国家提出目标2025年的制造业发展规划。
就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平均收入水平的市民来说,从2010年到2025年,衣食住行再加上精神娱乐等生活条件,变化真不大,只不过满足同样需求的商品,变得更便宜、更精致、更好用了,另外总是会增加物质消费以外的新支出。
北京上海先行一步,到了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了1万美元,从全国范围来看,也开始如京沪大城市一样,进入了存量改善阶段,总的消费和生活水平基本就这样了,剩下的就是性价比的提升;另外在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等工作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向上提升,这也带来了拼多多等主张的“下沉市场”机会。
时至今日,虽然中国还有非常多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下的地区,但总的来说,三线以上包括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县、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小,更多的生活差距在精神享受和公共服务水平上。
这就是小镇说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在存量下的优化竞争。
习惯了高速增长时代的人,对这种存量净增很不适应,反而是年轻一代,会更容易适应生活水平变化越来越小的新时代背景,看起来这种适应没啥直接收益,但只要接触社会,这种理念的差异,就更容易发现细分的消费需求。
比如这几年流行的潮流文化、情绪经济,这是习惯了上个时代的人看不明白的。就说小镇,自己经常买各种潮玩,但也不理解为什么如此受欢迎,这就是年龄和时代带来的认知偏差。
以上还只是认知,年轻人还有三个巨大的红利,两个有利于发展,一个有利于生活兜底。
第一个有利条件是年轻不怕犯错,又生在发展机遇最多的中国。
年轻人总是经得起失败,社会对年轻人也更包容,任何年代的年轻人总是如此,除非所处时代已经没有多少机会了,比如日本、伊朗的年轻人,无论多么努力都很难找到机会。
但中国不一样。中国正处于高速变革时代,一方面站在全人类探索的最前沿,另一方面还有大量地区、行业停留在现代之前,立足国内,还可以展望广阔的全球南方国际。
前沿探索如AI领域,现在主导的基本是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这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尚无成熟的理论和经验概括,需要靠年轻一代去闯荡,然后成为领域的专家。
后者如小镇之前写《》以及《》,提到的乡村和农业领域,目前正在发生千年未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也将彻底改变城乡关系,这里面的机会很大;开拓海外,也更适合年轻人,毕竟年龄一大,很多事就不方便了。
第二个有利条件是学习能力。
上周小镇去经管学院听数字经济和智能管理硕士的招生会,这个硕士是国内第一个数字经济的专业硕士,采取非全日制教育。小镇本来想试一试的,结果一看要求考4门,包括政治、英语和两门专业课,立刻就放弃了。一方面是未来100天需要投入至少300小时,看了下第一届录取情况,初试最低分也得347分;另一方面也是学习能力下降了,实在背不动了,放在十几年前,政治考试前半天能背下来一百多个大题。
这还只是背诵而已,那些需要学习思考的技术领域,学起来就更难了,别的不说,让小镇现在重新捡起高数、线性代数乃至概率论,亦或者系统学习AI理论,这太为难人了,学习怎么用,还好。
年轻正是学习能力的巅峰,学啥都快。现在的大变革时期,很多都被颠覆了,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非常核心的关键能力,这方面年龄稍大的人因为学习能力下降、生活工作的牵扯,很难投入其中,也不容易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第三个有利条件是更高的兜底标准,只要想开了,不用担心生活。
小镇之前提到,中国人都能吃饱穿暖,也才不过十几年时间,中国人目前习惯的种种生活,包括良好的治安等在内,也很短。
前几代人恰逢高速增长时代,但高速增长也意味着基础水平更低,很多社会兜底保障并不好,如果不努力,掉下去下面未必兜得住。但现在不一样了,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小镇最近为了写城乡居民保险,专门研究了下这些年的保障,国家投入越来越大,这还只是一个领域。
可以说如果真的想开了、不想努力了,哪怕去考一个社区工作证,去干社区工作,一个月也能大致达到当地城市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这种工作机会对年轻人来说要容易得多,社工证考试很容易,工作内容也比较简单。
虽然职业发展受限、工作中也有些烦心,但工作稳定,收入也够生活,这就是时代发展提供的兜底保障之一。未来国家还会提供更多兜底性质的就业,可以说只要自己放过自己,想要躺平,就能过上比前几代人更有保障的生活。
所以,与其焦虑,不如好好想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又能做什么。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