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现在大家都不土葬了,选择火葬,百年后考古学家是不是要失业了?

0
分享至

现在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与时俱进,现在的人们在去世之后,留下的家人们大多都会给他们选择火化的方式。

这一现象就会让人们好奇,都选择火葬,那以后岂不是没有古墓了,那以后得考古专业是不是就要没有了?考古学家们岂不是会失业?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未来考古学家们真的要失业了?

中国的火化率在2022年已经突破了61%,这个数字还在涨,很多人就开始替几百年后的考古学家操心,以后大家都没墓可挖了,他们是不是就得集体失业了?但是这种担心,其实有点多余。



这压根不是一个职业饭碗的问题,而是一个更深层的问,当我们的历史证据从巨大的陵墓,被压缩进一个小小的骨灰盒里,我们留给未来的信息究竟是变少了,还是以一种更浓缩、更精微的方式存在?

考古学家们的工作从来就不只是跟墓葬打交道,他们会去发掘古代的手工业作坊,潜入水下探索像“南海一号”那样的沉船,甚至连史前人类的垃圾坑都是宝贝,考古这门学问关心的远不止死者,更关心生者留下的痕迹。



古代的墓葬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价值,唐代贵族的墓室可能会模仿他生前的宅邸结构,汉代平民的墓里放着陶制的粮仓和炉灶,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对农业的重视,而那些包裹着王侯的玉衣,则清晰地标示出严格的社会等级和“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现代专业的火化炉,温度能飙到800至1000摄氏度,在这样的高温下,人体的所有软组织都会消失,最终变成一堆灰白色的骨片和幸存的牙齿,这看起来像是信息的彻底毁灭,但实际上更像是一次极致的压缩。



未来的考古学家可能不再需要挥舞洛阳铲,他们的工具箱里,可能会是质谱仪这类高精尖设备,他们的工作也可能从“挖掘”转向“解码”,那些骨灰里边其实隐藏着一个个信息炸弹。



这并不是凭空想象,早在以前,南京的考古团队就研究过一批民国时期的公墓骨灰,他们在显微镜下,从微小的骨片中发现了骨痂,那是骨折愈合后留下的铁证,结合当时的历史医疗记录,就能知道当时的工人阶层工伤频发,但医疗条件却相当有限。



这些骨片能告诉我们的还有更多,通过分析锶同位素的比例,可以推断出一个人童年成长的地方,因为这与当地的土壤成分直接相关,骨灰里的铅含量还可能暴露一个人的职业秘密,所以考古学家们哪有失业的迹象?他们只是在身份上有了新的转变。



尽管我们处理身体的方式天翻地覆,但用来安放思念、连接逝者的那套文化习俗却依旧稳定,我们今天的公墓大多选在城市边缘的安静角落,其实早在汉代的长安城外,就有了功能相似的专门“墓园”区域。



我们只是把传统的石碑换成了更耐用的大理石,空间逻辑和哲学内核却一脉相承,清明节祭扫的传统也延续至今,只是供桌上的祭品从沉甸甸的猪头,慢慢变成了更环保的鲜花和水果,形式在变,但那种与先人对话、维系家族情感的核心需求从未改变。



说到底,无论哪个时代,人类都需要一个有形的物体,来纪念那份无形的思念,甚至有人将亲人的骨灰制作成钻石,有人把它烧制成陶瓷器皿,永远陪伴在在即身边,这些行为都是在用一个实在的“东西”,来对抗记忆的遗忘。



未来的考古学家在研究我们的公墓时,他们解读出的情感结构,大概率和研究古代墓葬的同行们不会有太大差别。

并且我们这个时代的考古将是前所未有的立体,骨灰提供的生物信息必须和我们留下的海量数字遗产结合起来,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考古学和文献研究向来是互补的。



在像商代那样文字记录稀缺的年代,甲骨文内容多为占卜,数量也有限,考古挖出的实物就成了构建历史的主力,而到了明清时期,文献的数量多了,考古发掘的重要性就相对降低了。



而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文献”,平常社交媒体的动态、海量的视频记录、数据库里的个人信息,这些数字遗产,如果能被妥善保存,未来学者对我们生活的了解,可能更多依赖数据分析,而不是田野发掘。



但是这些数据也有致命的弱点,它们太容易消逝了,一条动态可以被删除,一块硬盘可能损坏,一种数据格式可能在几十年后就无法读取,所以未来的考古模式,极有可能会从考古对象的方方面面来挖掘。



所以火葬不但不会让考古学消亡,反而为它打开了全新的维度,它让考古学从帝王将相的宏观,转向了对每一个平凡个体生命故事的精微解读,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不是考古学家未来有没有工作,而是我们自己该如何面对死亡。



有网友就觉得,以前的人们去世之后还会用木棺材来装人,若干年之后就会被腐蚀掉,现在的人们去世之后,不仅把骨灰盒埋在了地下,甚至还有用水泥盖房子的,这就永远也不会被微生物们分解掉,所以还是火葬比较好,公墓对土地的危害性比较大。



所以我们不用去心考古学家未来的饭碗牢不牢固,过好我们自己现在的当下和生活,才是最幸福的事情,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朱孔军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朱孔军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界面新闻
2025-09-19 15:53:50
严惩不贷!30年老店,老板竟放毒!四川某知名“毒凉糕”,已逮捕

严惩不贷!30年老店,老板竟放毒!四川某知名“毒凉糕”,已逮捕

毛起吃
2025-09-19 08:29:47
完了!《731》首波口碑出炉,五星好评屈指可数,一星满屏皆是

完了!《731》首波口碑出炉,五星好评屈指可数,一星满屏皆是

电影票房预告片
2025-09-18 14:06:06
高飞任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总经理

高飞任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总经理

澎湃新闻
2025-09-19 14:10:29
南航最年轻班子成员高飞“空降”东航担任“二把手”

南航最年轻班子成员高飞“空降”东航担任“二把手”

界面新闻
2025-09-19 15:35:58
特朗普计划重新夺回位于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并硬扯中国,外交部回应

特朗普计划重新夺回位于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并硬扯中国,外交部回应

环球网资讯
2025-09-19 15:30:07
收到中方好处,波兰突然翻脸,继续卡住中欧班列,除非满足一条件

收到中方好处,波兰突然翻脸,继续卡住中欧班列,除非满足一条件

文雅笔墨
2025-09-19 13:25:24
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决定对成都快购科技有限公司立案调查

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决定对成都快购科技有限公司立案调查

界面新闻
2025-09-19 20:01:39
反转!氢氟酸夺命后续:家属撒谎事发非散步,更多内幕曝光

反转!氢氟酸夺命后续:家属撒谎事发非散步,更多内幕曝光

以茶带书
2025-09-19 13:02:43
台湾省被日本殖民有多深?民进党高官卓荣泰仍佩戴“日据时期”徽章

台湾省被日本殖民有多深?民进党高官卓荣泰仍佩戴“日据时期”徽章

不掉线电波
2025-09-19 19:40:49
媒体报道了就业数据后,网友们通过分析得出了三个结论

媒体报道了就业数据后,网友们通过分析得出了三个结论

清晖有墨
2025-09-19 09:38:19
非必要不做C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每10个儿童血癌就有1个与CT有关;每多做一次CT,都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非必要不做C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每10个儿童血癌就有1个与CT有关;每多做一次CT,都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医诺维
2025-09-19 11:55:55
一上市公司董事长被拘留

一上市公司董事长被拘留

鲁中晨报
2025-09-19 16:45:03
iPhone 18 Pro Max突然曝光,比 iPhone 17 更重磅!

iPhone 18 Pro Max突然曝光,比 iPhone 17 更重磅!

科技堡垒
2025-09-19 11:12:47
真正的社会底层是啥样?网友:本就是打工的,只是恰巧读了几年书

真正的社会底层是啥样?网友:本就是打工的,只是恰巧读了几年书

带你感受人间冷暖
2025-09-17 00:10:10
主观恶性极深,黄某、陈某,核准死刑!

主观恶性极深,黄某、陈某,核准死刑!

鲁中晨报
2025-09-19 15:17:32
一部 iPhone 17 Pro 撕开全球贫富遮羞布!卢森堡3天工资 vs 印度160天血汗

一部 iPhone 17 Pro 撕开全球贫富遮羞布!卢森堡3天工资 vs 印度160天血汗

EETOP半导体社区
2025-09-19 09:39:07
中方连开三枪,抛257亿美债,封杀美芯片,马斯克:美基本没救了

中方连开三枪,抛257亿美债,封杀美芯片,马斯克:美基本没救了

回京历史梦
2025-09-19 17:00:57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抽象派大师
2025-09-17 14:41:51
中俄免签是好事,但有个问题不解决绝对不行

中俄免签是好事,但有个问题不解决绝对不行

喀秋莎大世界
2025-09-18 22:18:00
2025-09-19 21:19:00
夏末moent
夏末moent
夏末moent
107文章数 1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轮将试航北方海路新路线 中方回应

头条要闻

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轮将试航北方海路新路线 中方回应

体育要闻

从轮椅到铜牌 他熬了7年:下个目标唱国歌!

娱乐要闻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

财经要闻

684亿大牛股,把孕妇逼到胎停?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健康
艺术
房产
教育
公开课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房产要闻

全民撑广州,不止于赛场!与“有态度”者共筑城市骄傲

教育要闻

“初中补了3年课,高一就露馅了”,家长晒女儿分数,看清了现实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