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印度社会长期受种姓制度影响,等级森严,由此衍生的种姓歧视问题更是广受谴责。然而,在全球范围内,还存在另一个群体,其内部的阶层划分之严格,并不逊色于印度的种姓体系。
- 近年来,以色列频繁卷入地区冲突,军事行动不断,国际舆论对其多有批评,这也使得犹太民族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 人们熟知印度的种姓制度,却鲜少了解犹太人自身也存在根深蒂固的身份分层机制。这种基于血统、地域与宗教认同的划分方式,其排他性与阶层固化程度,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印度的情况更为复杂。
- 这个历史悠久且极具影响力的族群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犹太社群背后的组织逻辑为何令人忌惮?倘若一个中国人置身于这套体系之中,又将处于何种位置?普通人是否有可能真正融入这一群体,成为其中一员?
- 种族划分
- 犹太民族是一个分布广泛、跨越国界的独特群体。每当提及“犹太人”,大众往往第一时间联想到宗教信仰,这正是因为该民族与犹太教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纽带,宗教几乎构成了其身份认同的核心。
- 关于犹太人的本质属性,学术界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以宗教为基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而非单纯的人种概念。也就是说,犹太性更多体现为一种信仰归属和文化传承。
- 追溯犹太人的起源,可回至四千年前的古代近东。根据犹太教经典《塔纳赫》记载,其始祖亚伯拉罕出身于闪米特语族的一支,原居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率部迁徙至迦南地,即今巴勒斯坦地区。
- 如今巴以局势持续紧张,战火连绵,但历史事实不容忽视:这片土地曾是犹太先民生活千年的家园。他们在当地定居期间被称为“希伯来人”,形成了早期的社会结构与宗教雏形。
- 因饥荒与生存压力,部分希伯来人迁往尼罗河流域,在埃及生活数百年,直至公元前13世纪左右重返迦南。正因这段曲折迁徙史,主流史学观点认定犹太民族的文化与民族根基植根于巴勒斯坦地带。
- 公元前1028年,以色列王国正式建立,扫罗王登基,定都耶路撒冷,标志着犹太政治实体的诞生。此后历经波斯、希腊及罗马帝国的统治,外部力量深刻影响了犹太社会的演变。
- 在长期被征服与流散的过程中,犹太人的基因构成与文化习俗发生显著变化,逐渐分化出不同支系。最早成型的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这一群体名称源自希伯来语中对德国的称呼。
- 作为犹太社群中的顶层群体,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主要源自中欧与东欧地区,尤其与德语文化圈关系密切。值得一提的是,近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与核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均属此支系。
- 位居第二层级的是塞法迪犹太人,他们是中世纪西班牙与葡萄牙犹太社群的后裔,广泛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国家。其名称“塞法迪”在希伯来语中意为“西班牙”,故又称西班牙系犹太人。
- 第三类为米兹拉希犹太人,这一分类是在以色列建国之后为区分不同来源群体而设立。他们大多来自中东与中亚的伊斯兰国家,涵盖伊朗、伊拉克、也门等地的古老犹太社区。
- “米兹拉希”在希伯来语中意为“东方”,因此这类犹太人也被称作东方犹太人,他们在语言、礼仪和生活方式上保留了较多本地化特征。
-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被称为“外邦犹太人”的群体,主要包括埃塞俄比亚的贝塔以色列人(黑人犹太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河南开封的犹太后裔在以色列官方认定中同样归为此类。
- 宗教种族的不统一性
- 中国境内的犹太社群是如何形成的?这一话题需追溯至千年以前。早在北宋时期,已有来自波斯地区的犹太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抵达中原腹地。
- 这些商人以异域珍品和纺织品进贡朝廷,进入当时的政治中心——汴梁(今开封)。皇帝龙颜大悦,特许他们在此定居经商,开启了犹太人在华合法居住的历史篇章。
- 获得官方许可后,这些犹太移民得以自由生活、从事贸易,甚至参加科举考试并进入仕途。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犹太家庭选择在此扎根,与汉族通婚融合,逐步形成独特的“开封犹太人”社群。
- 对于长期漂泊、饱受迫害的犹太族群而言,宋朝时期的中国无疑是一片安宁之地。这里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稳定的政治秩序以及多元文化的共存模式,令他们倍感珍惜。
- 随着世代繁衍,开封犹太人群体日益壮大,不少后代通过科举步入官场,跻身社会上层,实现了文化适应与社会上升的双重突破。
- 时至今日,仍有部分开封居民承认自己拥有犹太祖先。然而有人不禁发问:既然以色列宣称“所有犹太人都应回归故土”,为何这些后裔不返回以色列?答案在于,回归之路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 犹太身份的界定极为特殊——它并非由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统单独决定,而是以是否信奉犹太教为核心标准。换言之,一个人必须首先是犹太教信徒,才能被视为真正的犹太人。
- 此外,犹太教内部有一项关键规定:犹太身份通过母系传承。由于开封犹太人早已与汉族通婚多代,无法提供清晰的母系犹太血缘证明,因此难以被以色列当局承认为合法犹太人。
- 也就是说,若母亲为中国本土血统,则其子女无论父系如何,都不具备自动获得犹太身份的资格。唯有母亲一方具备公认的犹太血统,才可能完成身份认证。
- 尽管如此,仍存在例外路径。前文提到,宗教皈依是另一条通往犹太身份的道路。只要系统学习犹太律法、掌握希伯来语、理解宗教仪式,并通过拉比法庭的严格考核,便可被接纳为正式的犹太教徒。
- 一旦完成这一过程,个人即可在法律与宗教层面被认定为犹太人,进而享有移民以色列的权利,即所谓的“回归权”。
- 但即便成功改宗并取得身份,那些无犹太血统的新犹太人,在实际社会交往中仍可能遭遇隐形排斥与边缘化。他们在传统社群中往往被视为“外来者”,难以真正融入高层圈子。
- 结语
- 犹太民族因其历史经历、宗教信仰与现实政治而充满争议,本文无意对其进行价值评判。但值得深思的是,一个民族竟可通过宗教考试来确立成员资格,这本身就打破了传统民族认同的边界。
- 将整个族群的身份准入机制寄托于一场宗教测试,本质上是一种信仰扩张策略。相较于依赖血缘或出生地的传统民族建构模式,这种方式虽具包容表象,实则暗含新的排他逻辑。
- 至于中国人如何成为犹太人,上述讨论仅基于假设情境,旨在揭示犹太身份认定的复杂机制,同时帮助公众理解开封犹太后裔在寻求回归过程中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
- 参考:
- 光明网:“生长在不同文明的交汇处”——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犹太人 2019-11-11
- 观察者网:五位“开封犹太裔”欲移民以色列 她们的祖先从哪来? 2016-04-0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