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德国超市奥乐齐在上海彻底火了!
满货架 9.9 元的刚需品,让它从冷清的进口超市,变成沪漂、年轻人扎堆的 “扫货宝地”,2024 年门店只多 5 家,销售额却直接翻倍。
这股 “低价风” 一吹,美团、京东、盒马立马跟上 “抄作业”:快乐猴、京东折扣超市、超盒算 NB 接连开起来,5.9 元蛋挞、8.9 元烤肠全安排上。
消费者倒是乐了,线下挑低价货比线上凑满减省心多了。
可大厂们抄作业却没那么容易,奥乐齐靠十几年供应链打磨才稳住利润,这些后来者真能玩转这 “抠成本” 的生意吗?
外卖平台的满减红包还没算明白,小区门口突然多了好几家挂着 “折扣” 招牌的超市。
美团 “快乐猴”、京东折扣超市、盒马 “超盒算 NB” 扎堆开业,5.9 元一盒的蛋挞、8.9 元一袋的烤肠、29.9 元一袋的大米,把老百姓的目光从手机屏幕拉到了线下货架前。
互联网大厂这波集体 “下凡”,到底是嗅到了新商机,还是又一场烧钱换市场的游戏?我们何妨将此事细细剖析、深入探讨一番,把其中的道理、细节都摊开来,坦诚且详尽地交流交流。
先别急着叫好,这些疑问得说清
或许有人会说,大厂有钱有资源,开几家超市还不是手到擒来?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硬折扣超市可不是 “随便摆点货、标个低价” 就能成的。
要知道,这行当讲究 “弯腰捡钢镚”,每一分钱的成本都得抠到极致。
盒马堪称业界翘楚。其每家门店员工数量固定在 15 至 16 人,人力配置精准。若多雇佣一人,原本精妙的盈亏平衡便会被打破,全盘规划皆可能受扰。
日常经营成本占 14% 到 15%,毛利率也就 16% 到 17%,等于每天卖 10 万到 12 万的货,才能勉强不亏。
大厂们习惯了线上 “烧钱换流量” 的玩法,到了线下要精打细算到员工数量、货架间距,真能适应这种 “苦生意” 吗?
还有人质疑,大家早就习惯了手机下单、送货上门,谁还愿意专门跑超市?
可看看奥乐齐就知道,它从精品进口超市转型平价折扣店后,2024 年门店只多了 5 家,销售额却翻了倍,靠的就是 “刚需品低价” 的路子。
米面粮油、奶制品这些东西,老百姓天天要用,对价格敏感、对品牌不挑,只要足够便宜,就算多走几步路也愿意。
如今,年轻人热衷于光顾折扣超市。毕竟,“花小钱办大事” 的愉悦体验魅力非凡,又有谁能抗拒这般实惠与满足兼得的购物乐趣呢?
逛一次折扣超市,读懂普通人的小确幸
每次路过折扣超市,总能看到大爷大妈推着购物车仔细比对价格,也有年轻人抱着一大袋零食排队结账,那种 “买到就是赚到” 的满足感,藏在每一个选品的瞬间里。
记得有次加班晚了,路过小区门口的折扣店,8.9 元买了袋热乎的烤肠,配着 5.9 元的蛋挞当晚餐,瞬间觉得疲惫少了大半。
对普通人来说,折扣超市卖的不只是便宜货,更是把生活成本降下来的 “实在”。
以前总觉得 “省钱” 是件麻烦事,要在不同外卖平台算满减、凑单,现在走进超市,一眼就能看到明码标价的低价刚需品,不用费脑子比价,这种 “省心” 太戳人了。
大厂们或许正是看准了这份需求,在大家更看重性价比的当下,比起花里胡哨的营销,不如直接把价格打下来。
当京东折扣超市入驻涿州社区,当美团 “快乐猴” 引得杭州门店前顾客排成长龙,这般景象的背后,实则都在精准回应老百姓 “花小钱、过好日” 的美好期许。
大厂入局像 “闯关打怪”,笑料与挑战齐飞
说真的,大厂扎堆开折扣超市,像极了一群满级大佬突然冲进新手村 “刷副本”。
以前在网上比拼 “外卖快送”“团购低价”,现在跑到线下比谁的货架更挤、谁的员工更少、谁能把成本压得更低,画风突变却又透着股 “卷到底” 的熟悉感。
有人调侃,美团给折扣店起名 “快乐猴”,是想让消费者 “薅羊毛” 薅得快乐。
京东搞 “社区加盟”,把烟酒超市、快递站点都变成自己的 “据点”,唯独避开水果店,怕抢生意的样子像极了 “既要又要还要” 的打工人。
最有意思的是,大厂们做自营产品,都盯着给奥乐齐、山姆代工的工厂,说白了就是 “抄作业”。
毕竟开发新品风险太高,照着爆款做,至少不会错得太离谱。
可这 “作业” 也不是好抄的,奥乐齐 90% 的自营产品占比,是十几年供应链打磨出来的,大厂想短期内追上,恐怕得下点真功夫。
看奥乐齐的 “逆袭”,摸清折扣超市的门道
要说硬折扣超市的 “标杆”,奥乐齐绝对算一个。
这个德国品牌刚进中国时,走的是精品进口路线,没掀起太大水花。
2023 年转身做社区折扣店,满屏 9.9 元的标签,直接抓住了沪漂和年轻人的心。
2024 年 55 家门店卖了 20 亿,今年半年就在江浙沪开了 9 家新店,靠的不是别的,就是把 “供应链” 和 “自营品” 玩明白了。
奥乐齐把门店都开在江浙沪,密集的网点能摊薄物流成本,要是离开这个圈,单店毛利立马受影响。
自营产品聚焦米面粮油这些刚需品,周转快、需求稳,还能自己把控价格。
反观现在的大厂,盒马 “超盒算 NB” 300 多家店,靠着盒马鲜生的供应链底子;美团 “快乐猴” 找奥乐齐代工厂合作,试图快速补齐自营短板;京东走 “大店 + 加盟” 模式,联动社区团购分摊成本。
本质上都是在学奥乐齐的 “极致效率” 逻辑。
结论
说到底,大厂扎推折扣超市,拼的不是谁钱多,而是谁能把 “抠成本” 做到极致。
2024 年中国硬折扣市场规模破 2000 亿,渗透率却只有 8%,比起德国的 42%、日本的 31%,确实有不小的空间。
但这门生意就像 “拧毛巾”,得一点点挤出利润,没有捷径可走。对老百姓来说,大厂竞争越激烈,能买到的低价好货就越多。
但对大厂而言,只有真正沉下心打磨供应链、做好自营品,才能在这场 “捡钢镚” 的持久战里,笑到最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