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约2300字,预计阅读需13分钟)
9月9日,《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与阿里巴巴公益联合主办“小微公益·向前一步——2025小微公益与媒体协同发展年会”,以别具一格的故事会的形式发布小微公益观察报告2025。该报告基于对805个小微公益案例的AI语义分析、93份问卷深研和12家媒体访谈,首次提出:“小微公益”是数字时代中国民间公益生态中涌现出的新范式。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应邀出席年会并发表主题演讲,同时为该报告撰写推荐语。
以下为现场演讲内容——
![]()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与感恩的心情,聆听了诸多小微公益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诠释了主持人所提及的——小微公益在服务“最后一公里”中的关键作用。它们并非空洞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段段真实的生活组合而成,这种分享带来的心灵震荡,让我深受感动。因为每一个故事的内核,都是“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生命成就生命”的力量。
刚才胡泳老师谈到了对公益的理解,让我陷入思考:公益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公益的本质是“为人”,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我们常说“助人自助、助人发展”,但今天坐在台下我忽然意识到,公益的意义或许不止于此——我们更应追求“助人共助、助人发展”。事实上,每一个投身公益的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身也会收获丰盛的成长与滋养。正如胡泳老师、张越老师所提及的,生命本就脆弱,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遭遇困境、感到无助,但正是这些小微公益的故事,给予我们坚持走下去的勇气,这便是小微公益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
当然,小微公益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从本质上讲,公益并无大小之分,但小微公益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小见大”。它或许规模有限,却足够鲜活、足够动人心弦,能精准触达那些被忽略的需求。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小微公益从诞生之初,就会面对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即便如此,小微公益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这份生命力的根源,正因为它“源于民间”。
源于民间的小微公益,自带“接地气、解民忧、有温度、有创造力”的特质。开展小微公益的,可能是一个人、几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可能是从零散的个体行动,逐渐成长为自主自发的公益组织。只要社会有需求,这份需求就会成为小微公益持续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小微公益不仅“源于民间”,更“益于民间”——它回应的不是遥远的诉求,而是近在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需要:可能是邻居的困境,亦可能是社区的难题。这些需求往往多元且“非标”,无法通过宏大的系统或标准化、流水线式的行动满足,而小微公益恰恰能以针对性的服务,一步步为个体、为群体带去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受助者得到帮助,助人者、聆听者也会收获感动与成长,这便是小微公益“互相成就、互助互益”的魅力。
这让我想起上世纪90年代,我们去沂蒙山区开展扶贫工作的经历 —— 这个故事之所以让我铭记至今,正是因为它带来的心灵触动太过深刻。当时我们风尘仆仆开车到了山村口,下车进村检查项目。结束后看到一群孩子围着我们的车子,在积满厚厚尘土的车身上看到了两个字:“好人”。我们问他们为啥写下这两个字,孩子们眼神里满是真诚地回答:“因为你们是坐着这辆车来的,我们知道你们是来帮我们的。”时隔30年,这两个字依然清晰,它让我真切感受到:小微公益绝非单方面的 “给予”,而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联结 —— 当你以利他之心助人时,你自然会收获到意料之外的更丰厚的精神滋养。
![]()
除此之外,小微公益更“融于民间”。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我们通过互相服务传递善意,在“助人共助”的过程中,不仅践行了公益,更弘扬了公益文化。正如张越老师所说,我国的传统公益文化底蕴深厚。例如,在南通,张謇先生当年开展的慈善工作,若仅以“传统慈善”定义太过局限——深入考察便会发现,其理念与实践,甚至远超我们。而小微公益,正是滋养当代公益文化的重要力量:它扎根于社区这片肥沃的土壤,在“互助互益”的过程中,让公益文化从抽象的概念,变成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实践,让这份文化得以活化、得以升华。
今天我们谈论的“社区慈善”,其实与小微公益高度契合。二者都源于民间需求、服务民间群体,都是公益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前不久,民政部等七部门专门发布了“公益文化五进”文件,倡导公益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而我们今天分享的每一个小微公益故事,正是“公益文化进生活”的生动体现。文化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恰恰藏在我们身边的故事里、藏在我们的行动中。所以我想说,今天的分享不仅是一场小微公益故事交流会,更是一场丰盛的公益文化盛宴——无论是现场参与的人,还是线上收看的人,想必都能从中收获感动与力量。
![]()
爱德基金会资料图片
我来自爱德基金会,今年恰逢基金会成立40周年。回望缘起,1985年的爱德基金会,其实也是一家小微公益组织:当时只有三个人,其中仅一人为全职,另外两人都是兼职。正是凭着对公益的坚守,我们一步步走到今天。也正因如此,我深知小微公益的不易,更懂它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与社会活力。
在设计爱德基金会40周年纪念标的时候,我们特意选用了一个不常被提及的汉字——卌,并由此延伸,设计了四棵南京雪松的图案。我们想通过这个设计传递一种理念:公益生态如同一片森林,雪松挺拔而扎根深厚,根系相互交叉、彼此联结、相互成就,正如我们社会协同的纽带。
![]()
爱德基金会已经走过了40年,不会忘记回应社会的需要,也将继续与越来越多的小微公益携手前行。我相信,只要有阳光、雨露和土壤,小微公益、乃至整个公益事业,一定会蓬勃生发。
在此,我要向所有小微公益的实践者表达深深的敬意,向支持小微公益发展的阿里巴巴公益平台表示真诚的感谢,向媒体伙伴,特别是《中国慈善家》杂志及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表示感谢,因为你们在今天搭建起这样一个小微公益交流分享的平台,让我们看见这些微小的故事——“微”而不“卑”,小而美、微而伟。
本文来源于爱德基金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