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由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总工会等四方主办的第一届重庆市“巴渝工匠”杯劳动关系协调师职业技能大赛,在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以下简称“市公共实训中心”)开启。
当选手们在“工作实务”“纠纷调处”等模块中展现专业素养时,两个问题随之浮现:什么是“劳动关系协调师?”为何这场关乎重庆劳动关系治理水平的重要赛事会落户市公共实训中心?
解码“劳动关系协调师”:从职业刚需到国家级基地的培育实践
“劳动关系协调师不是‘和事佬’,是企业合规的‘守门人’、职工权益的‘守护者’。”在实训中心的教室里,授课教师的一句话就道出了这个职业的核心价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里的定义,劳动关系协调师是专门从事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和劳动规章制度制定、劳动合同管理、参与集体协商、劳企沟通、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等工作的人员。国家设立这一职业,背后是深刻的时代需求。
作为经人社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市公共实训中心早在2021年便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主动将劳动关系协调师纳入重点培养范畴。
在培训端,市公共实训中心依托“一库四联盟”信息平台,调研企事业单位用工需求,将企业刚需融入课程,已累计为巴南、南岸、大渡口、沙坪坝、大足、江津6个区的115家企事业单位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师130余名;在评价端,市公共实训中心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开展等级认定,已累计完成1258人次认定;在赋能端,针对第一届重庆市“巴渝工匠”杯劳动关系协调师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选手谢杰,市公共实训中心联合西南政法大学组建专项集训团队,助力其备战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这一系列举措,让劳动关系协调师培养从“课堂”延伸到“岗位”,再到“全国赛场”。
全链条赋能:国家级基地的示范引领与责任担当
“既能学技术、考证书,还能站上全国赛场,实训中心帮我们打通了从学到用的所有环节,拓宽了晋升渠道。”学员们的这份认可背后,是市公共实训中心打通职业技能培养“全链条”的主动作为。
作为集“公共实训、技能评价、技能竞赛、技能研修、就业指导、劳动教育、职业体验”七位一体的平台,市公共实训中心早已超越“单一培训”的定位,构建起“培训-认定-竞赛-研修”的全链条培养生态。
培训层面,市公共实训中心布局了智能制造、信息通信技术、汽车技术等14个项目、98个实训室,配备2000台(套)实训设备,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培训15万人;评价层面,市公共实训中心的职业等级认定覆盖多个领域,成为重庆职业技能评价的示范窗口;竞赛层面,除承办上述大赛外,市公共实训中心更依托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重庆)研修中心,组织世赛技术研修、专家团队培训,为技能人才搭建上升通道。
“以训促学、以赛促练、以评促优”的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形成。正如中心推行的“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等级+就业服务”四位一体模式,其核心就是让技能培养与产业需求、个人发展深度融合。这种“一站式”服务不仅提升了培养效率,更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可复制的“国家级样本”,照亮了技术能手们的前行之路、晋升之路。
使命在肩:为国家输送人才,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投用至今,市公共实训中心始终践行“国家级基地”的使命。它不仅是技能人才的“孵化器”,更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储备库”。
在劳动关系协调师培养上,市公共实训中心的思考从未局限于完成任务,而是站在“服务国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高度主动谋划、精准发力:当社会需要专业人才化解劳动纠纷时,中心率先开展培训;当行业需要规范等级标准时,中心严格推进认定;当人才需要更高平台时,中心则搭建桥梁。
未来,市公共实训中心将持续深化“四位一体”培养模式,拓展培养深度,融入智能网联、新就业形态等前沿领域需求,发挥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重庆)研修中心优势,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在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道路上,以更坚定的步伐书写新时代职业技能培养的“重庆答卷”。(资讯)
文/邓琢琳 市公共实训中心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