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只需输入如“小黄人打安塞腰鼓”“侯莫吃东北大乱炖”等提示词,就能生成对应的图片。这种便捷的内容生成方式虽然让用户体验新颖,但却引发了迪士尼等原创公司的强烈不满。
01
好莱坞三巨头起诉海螺AI
中国AI独角兽企业上海稀宇科技(MiniMax)将其产品“海螺AI”宣传为“口袋里的好莱坞工作室”,但近日遭遇重大法律纠纷。据路透社等媒体报道,2025年9月16日,迪士尼、环球影业和华纳兄弟探索公司联合起诉MiniMax,指控其侵犯知识产权。
![]()
起诉方指出,MiniMax未经授权使用包括《星球大战》中的达斯·维达、《小黄人》中的角色,以及《超人》《银河护卫队》等经典IP形象进行内容生成。这不仅是一场围绕“谁动了我的版权”的法律较量,更是传统内容产业与新兴AI技术边界划分的关键战役。
此次起诉阵营堪称“豪华”,除好莱坞三大巨头外,还涵盖其旗下多家子公司,如迪士尼的漫威、环球的梦工厂、二十世纪福克斯等。起诉书长达119页,提出58项指控,列举了多个MiniMax侵权的具体案例,并附有图片证据。
指控重点在于,MiniMax被指在官网“探索”页面公开展示侵权内容,在社交媒体利用原告IP角色进行广告推广并引流用户,甚至在生成内容上添加自有品牌水印。诉状中还逐一列明了MiniMax在YouTube、Instagram、TikTok、微信等平台上发布的侵权视频及推文链接。
![]()
因此,好莱坞巨头们原要求法院判决MiniMax赔偿实际损失,或按法定赔偿标准,每部作品最高15万美元进行赔付。以诉讼中提及的50部作品计算,赔偿总额可能达750万美元。此外,他们还要求法院颁布禁令,禁止MiniMax继续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内容。
截至目前,MiniMax未对此诉讼作出公开回应。
02
海螺AI的崛起
从AI六小虎到40亿估值独角兽
MiniMax是国内AI创业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公司于2021年由商汤科技前副总裁闫俊杰在上海创立,后被业界列为“AI六小虎”之一,其余五家分别为智谱AI、百川智能、阶跃星辰、月之暗面和零一万物。在用户规模上,MiniMax与国内知名大模型产品KIMI、豆包、DeepSeek等处于同一梯队。
MiniMax专注于多模态通用大模型的研发,推出了国内首个结合Linear Attention架构与MoE(混合专家)系统的开源模型MiniMax-01系列,并覆盖语音、音乐、图像及视频生成技术。其核心产品包括多模态生成平台“海螺AI”、基座模型MiniMax,以及AI虚拟陪伴应用“Talkie”(国内称为“星野”)。
![]()
截至目前,MiniMax的自研多模态模型及AI原生应用已服务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的1.57亿个人用户,以及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家企业客户与开发者。
2025年MiniMax已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红杉中国、高瓴、IDG资本等。诉讼文件显示,公司2025年估值约40亿美元,并曾计划今年上市,但此次侵权指控可能对其IPO进程造成影响。
03
并非个例
好莱坞对AI生成公司的“全面围剿”
MiniMax并非是首家遭到好莱坞巨头起诉的AI公司。今年7月,迪士尼与环球影业就在加州法院对AI图像生成公司Midjourney提起诉讼,同样指控其模型训练与输出内容侵犯版权。
自2022年底ChatGPT推出以来,这波AI浪潮一直伴随着传统内容方和AI公司之间的拉扯。2023年6月,ChatGPT背后的OpenAI就遭到作者集体诉讼,被指使用盗版书籍训练大模型;同年年底,《纽约时报》起诉OpenAI与微软未经授权使用其数百万篇文章训练模型,并绕过“付费墙”向用户提供版权内容,要求销毁相关训练数据与模型。该案成为生成式AI版权争议中的标志性事件。
![]()
2024年,三名作家集体起诉Anthropic,指控其从LibGen、PiLiMi等盗版网站下载超过700万本受版权保护的书籍用于训练AI聊天机器人Claude。法官裁定,Anthropic通过合法途径购买并数字化书籍属于“合理使用”,但从盗版来源下载则属非法。近期,Anthropic提出以15亿美元达成和解,创下版权纠纷史上最高纪录。
2024年Meta则有一起非常类似的案子,也是几名作家告其下载了超过18万份盗版书训练模型。但是2025年6月,负责此案的法官驳回了原告的版权侵权指控,认定Meta使用书籍训练AI不构成侵权。法官强调,“训练AI模型的目的是创建新系统,而非复制作品”,因此是合法的,而且还裁定下载盗版不影响“合理使用”,豁免了盗版下载。
![]()
其实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版权方对AIGC的指控主要围绕两方面:“源头侵权”(指未经授权使用版权内容训练AI)和“结果侵权”(指AI生成内容构成对原作的实质性替代与市场冲击)。AI生成公司则普遍以“合理使用”原则进行抗辩,合理使用指的是仅限于非盈利为目的,例如学习、科研;使用比例需适当如部分引用内容不得构成作品实质内容;不得影响作品原价值。因此大多AI公司主张其使用行为属“转换性使用”,主要是以学习与研究为目的,并非直接复制,不能算作侵权。
在“结果侵权”方面,若AI生成内容与原作高度相似,可能侵犯改编权与复制权,尤其当生成内容足以替代原作(如生成整段视频)时,将对原市场造成直接冲击。目前,市场上AI生成内容多用于娱乐目的,且不少版权方自身也在使用AI工具进行创作。如Midjourney在回应迪士尼诉讼时指出,其合作供应商同样使用其工具,暗示版权方不应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扼杀底层技术实践。
04
从对抗到合作
AI与版权方的未来走向
AI训练数据的版权问题长期处于法律灰色地带,现有法规未对“AI模型使用版权内容训练”作出明确规定,缺乏可操作的判定标准;同时,全球相关判例较少,行业共识尚未形成。
欧盟《AI法案》作为全球首部综合性AI监管框架,其第53条对“通用目的AI模型”提出透明度要求,或对类似诉讼产生影响。该条款要求模型提供者公开训练数据的主要来源类别,并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数据符合版权法,直指当前争议核心。此外,《AI法案》要求防止生成“非法内容”,但未明确是否包括版权侵权内容,导致企业合规成本上升。
![]()
2024年2月8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对全球首例AIGC平台侵权案作出判决,在“奥特曼”系列相关案件中裁定,要求被告平台采取技术措施防止生成侵权图片,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万元。该案中,法院认定被告承担责任的主要原因包括投诉机制不完善、风险提示缺失和标识不清,并认为AI平台有防范与提示义务,应通过关键词过滤等方式,避免生成与IP高度相似的作品。
未来行业预计将朝三个方向转型:授权模式创新:将潜在侵权场景转化为合法合作机会;技术标准统一:建立全球规范以降低合规成本;法律框架重构:明确“合理使用”边界,可能引入“法定许可”制度,强制AI公司向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支付固定费用以获取数据使用权。
![]()
但是从目前趋势来看,行业正逐步从无序使用转向付费合作。例如,OpenAI与新闻集团(News Corp)达成多年协议,获得其旗下媒体内容使用权,交易价值可能超过2.5亿美元;此前OpenAI亦与《金融时报》合作。
Meta也与环球音乐集团达成协议,避免AI生成内容对创作者造成负面影响。可以预见,AI公司与版权方之间的数据合作将日益普遍。
![]()
微信订阅
欢迎通过邮局渠道订阅2025年《电脑报》
邮发代号:77-19
单价:8元,年价:400元
编辑|张毅
主编|黎坤
总编辑|吴新
爆料联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