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陕西频道
人民网记者 白鸽 孙挺
柏社村百年古窑入口。人民网记者 邓楠摄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一座拥有1600余年历史的国家级地坑窑集中保护区,享有“天下地窑第一村”“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之美誉。
地坑窑,当地人称之为“地下四合院”。“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对这里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
“三原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土层深厚、结构紧密,村民们就地取材,在平地向下挖一个6到8米深的地坑,再根据家里人口数量在四壁挖成窑洞,就是一个‘下沉式四合院’。”柏社村党支部书记席刚指向不远处,一缕炊烟正从地下缓缓升起,“近几年,有些村民将自家的地坑窑改造为民宿和农家乐,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热闹得很。”
地坑窑的入口在地面,一个斜坡向下通至门洞,院内方方正正,烟火气十分浓郁。在冬暖夏凉的地坑窑里,吃一口地道的农家饭,垂帘听雨,闲时赏花,颇为雅致。
但是住在“坑”里,下雨了怎么办?
“院子里都有渗井呢,雨水和日常用水通过渗井和地面的砖缝渗到土里,完全不用担心。”三原县新兴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李海峰笑道。
一间小院里,几名游客正兴致勃勃地参观着晚上要住的窑洞,对这个建在地下、装扮清雅的院落充满好奇。
“现在柏社村内保留的传统窑洞民居有780院。其中,下沉式窑洞四合院有225院,保存完好的有148院。”席刚说。
柏社村地坑院。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游客在柏社村地坑窑内驻足拍照。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地坑窑改造后的“心字区革命党史馆”。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柏社印象”地坑式四合院入口。人民网记者 邓楠摄
柏社村地坑窑。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柏社村村民在地坑窑内种植的丝瓜挂满枝头。人民网记者 邓楠摄
柏社村村民在自家改造的地坑窑内炒制石子馍。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柏社村地坑窑。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柏社村地坑窑墙面上挂着村民晾晒的玉米。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