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松庄,先闻水声。溪水自山间奔涌而出,青石板路便顺着这水音蜿蜒向前。路起伏,溪不宽,水极清,恍惚间竟似走入东坡词境——“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都说水至清则无鱼,可此间溪中,二寸左右的穿条鱼却活泼地摇尾嬉游,毫不畏人。
松庄的民居沿溪岸错落生长,最妙的莫过于倚坐门前喝茶,冬承暖阳,夏纳溪凉。桥岸一位大妈朝我们招手,邀我们坐下喝杯茶。这里每家每户待客,必先款之以端午茶,初以为此茶产自端午时节,实则不然,乃是本地大山里多种药材拼配而成。后来在老街上看见摆卖的样品,多是野菊、桑叶、淡竹叶、金银花等药材,据说因人而异有多种配方。奇怪的是口味不像药茶,反漾着清雅的草木香。
松庄是松阳的一个传统村落,也是国家级传统村落,数十幢老房子已有上百年历史。在群山环抱中掩不住的是黄色的夯土墙,在阳光下显得金灿灿的明亮。除祠堂、香火堂等建筑外,先人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一般民居多因地制宜,取用当地黄泥,掺入卵石、竹木或稻草夯筑而成,墙体看似经不起疾风暴雨,实则厚实坚固,经久耐用,与风雨共呼吸。
杨家堂村古树。(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松阳的夯土黄泥建筑,不论是清晨还是傍晚,在阳光下最具颜值担当。阳光愈强烈,颜色黄得愈是明亮,遇到阴雨天则变得有些暗黄。那天早上在杨家堂村,刚下过雨,很快又云开雾散,清晨的太阳从山脊上跃升出来,面阳的山坡绿得苍翠欲滴,清新的空气和无尽的绿意,如排山倒海般扑面而来。而背阴之处,云雾升腾至半山腰,白云像绸带缭绕,又带点儿朦朦胧胧的烟蓝,那种美妙的景象令人陶醉。清人有诗咏松阳:“最爱晚晴新雨后,苍翠欲滴生烟云。”百仞云峰,石仓洞壑,青玉峡谷,巍峨而幽深。村落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悬挂于山崖间,梯次般隐入山中,因为高低落差的缘故,每一座房屋的墙面少有遮挡,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家家墙面尽享天光,一时如金箔覆体,熠熠煌煌。任何一个画家都会被这样的色调所迷惑,不知谁起了一个“金色布达拉宫”的名称,倒也有几分相似。
我们后来所至的陈家铺村,村庄三面悬空,海拔高度超过800米。车行盘山道间,透过层峦叠嶂间的浓绿,便见梯田茶垄如叠浪般涌向天际,且总能看到上至数百米的山顶,下至潺潺溪流旁,那些闪着金黄色光泽的黄泥夯土房。遥想起多年前在法国南部小城游历时的情景。那里的阳光也十分充沛,石头建筑也呈现黄色,只不过黄得有些耀眼,不如松阳的深沉。法国南部小城大部旁海,海之蓝是它的底色。松阳却是群山环绕,背景绿得苍翠浓郁,高高的蓝天中白云飘荡,那是种比大海还蓝的明亮,比白雪还白的澄澈,为松阳土黄色的传统村落做了美妙铺垫。
“松阳”其名,或已道破天地玄机。充满诗情画意的松阳之名,一定与青松与阳光有着特殊的关系。松阳是浙西南最古老的县份之一,距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山崖间随处可见的青松,象征着此地环境的清幽与文化的坚韧。而松阳古县治所在地,北靠万寿山,南临松阴溪,正是“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吉地,恰到好处地指明了这座古城何以呈现温暖、明亮、生机勃勃的气息。虽在江南,却无软雨朦胧之态,反有峰峦如聚、黄土朝天之慨,所谓“山地江南”,便是这般雄浑与温柔并存的模样。
闪回松庄,带我们参观的李巍兄指着一座带有现代风貌的建筑说,那就是“织”美术馆。这家美术馆早已听说,没想到这么时尚,走近细看,原是一座砖混结构的三层民居,且已破败多年,经设计师改造后,摇身一变为样貌奇特的美术馆。一根根铝方通漆成三面红、一面白,以不等分间距排列成格栅,包裹着整栋建筑,也就是说,以金属材料为老房子“编织”了一堵艺术幕墙,又像松阳的青松一样挺立在前。与周边土黄色房子不同,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个大胆的创意,且建筑位于松庄的突出位置,显得相当扎眼和惊艳。
这座建筑的特立独行,立即引发了众人的好奇和讨论,大家在博物馆看得尤为专注。走进内部,房屋结构基本保持原样,只是线路走向有所调整,室内外通透性极佳,远山近水借景生辉,竹影摇曳光影迷离,颇合当代博物馆的梦幻意味。奇特的是,内部陈列既有来自国内外艺术家的天马行空般的当代艺术品,也有土得掉渣的本地村民的竹编、棕编和布艺,先锋与传统并置,居然一点儿也不违和,从某种意义上也颇具现代性。美术馆举办过多场以编织为主题的艺术展览,松庄的“山谷赶集”甚至吸引到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前来参与,前不久还举办过一场名为“山野共织”的艺术活动。
传统建筑或村落的更新改造,从保持风貌的一致性来看,当然完全可以修旧如旧,与周边环境也更相协调。“织”美术馆,起初也有村民表示太突兀了,担心破坏松庄的整体风貌。但设计师强调这是可逆性的方案,落成后若不合适,可以从头再来。于是皆大欢喜。若从建筑史角度看,新与旧从来不是决然对立,旧中可以出新,新中可以留旧,历史文脉本身便是层累的过程。经典建筑的诞生也从来不是修旧如旧得来的。有时候新旧交错的建筑,相比一成不变、缺少文化温度的建筑,更能显示时间的厚爱。时间会磨合出最适宜的建筑,不过这需要当家人的担当和眼力。在我看来,经纬交“织”的意象,不仅为建筑本身穿了艺术外套,更宣示了松阳的开放和包容,体现了传统与当代、时间与记忆的相互编织。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是个大问题,松阳在坚守农耕文明固有样本和活化利用之间,也探寻着一条乡村振兴与风貌保护的新路子,书写着如何把富民政策落实到家的大课题。
松阳的守护与焕新,恰体现在这般张力之中。看得出来,许多老屋已经很大程度上作了改造,不过这种改造极为谨慎,往往谋定而后动。外观仍谦卑俯仰于山势,内里却已从容承接现代生活。千百年来古人歌咏松阳的民居,皆是傍水涯、万山中、背夕阳、绕新篁诸词,今日视之亦是如此。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植根于心。譬如在一幢民宿和一家咖啡馆之间,为了一株高高生长的大树,硬是将房子开了大天窗,同行的沂海兄笑说,这是一棵闻着咖啡香成长的树,哪能不高高在上枝繁叶茂。问了松阳的朋友,这些经过改造的高端民宿,内部达到了五星级水平,房价也都在四位数,可照样一房难求,这点可从路旁停满了车得以印证。车辆牌照显示有来自江浙沪的,最远的竟然来自四川。
从“拯救老屋”行动到艺术赋能乡村建设,长驻松阳的一位艺术家告诉我们,原本他不过也是一名游客,但他回到所在城市后,却不由牵挂起松阳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经历无数次的情感冲撞,最终回到了这里。当然这里面不全是神话般的美好,也少不了壮士断腕似的抉择。在横坑,玖层美术馆的杨洋老师,那天带我们看了她打理的美术馆和民宿,听她讲她自己的故事,似乎风轻云淡,实则一切的一切尽在言与不言中。
松阳的房子变得年轻了,年轻人也随之而来。原乡人开始留住,归乡人愈来愈多,而新乡人也络绎不绝。一个区域是否充满活力和能否可持续发展,一个简单的指标,是可以用人气来衡量的。村子里有一家陶瓷作坊,女主人素素自河南来此旅游,便再不舍得离开。她建起柴窑,手作茶器。已经经营了五六年,生意既针对游客,也通过网络遍及全国。我买了一个纯手工的小茶杯,外壁通体是浓淡相间的绿色,内底却有一抹明亮的黄色,恰似松阳的景致,也恰如这土地的性格,沉静在外,温热在心。我发现她的陶艺作品,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样貌,是松阳的绿意和阳光给了她灵感?立行兄则看中了一件仿常玉的小瓷板画,他说虽是仿品,却有画家自己的想法。一问还是女主人自己的手笔。
开设在陈家铺海拔800多米悬崖上的先锋书店,同样人头攒动,陈列的书籍与上海最时尚的书店几乎没啥两样。不少年轻人坐在书店内的椅子上,随手翻阅着心仪的好书,隔着落地大玻璃窗,百仞云峰倚碧天,连绵的大山和盎然的梯田,连我这个旁观者也不由得心旷神怡。由于要随车赶往下一个目的地,不然真想坐下来翻本书,外加一杯拿铁。正不经意间,忽然看见阳光破云而出,照亮下方大片的竹林和茶园,忽然感悟松阳的阳,不仅是地理的方位,更是上苍的眷顾,阳光普照,茶香弥漫,大地生生不息。那些最美妙的相遇,原来不在追寻秘境的路上,而在理解何谓秘境的时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