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展现出崭新面貌、丰富样态和多元功能,孕育着新时代的乡村文明和人文精神。近期,《奉贤报》协同区作家协会,遴选本区9个乡村,以作家的视角和笔触,采写乡村振兴故事,反映乡村发展历程,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以飨读者。——《奉贤报》编辑部
乡村振兴,事关国运,也是作家们当仁不让的奔赴所在,更是心心念念的情感寄托。在这个点上,我们深入乡村,走向农家,近距离地看一看,聊一聊,写一写。这些汇集的采风作品,既是乡村振兴的成果展示,也是乡村发展的探询思考。——奉贤区作家协会
而今无忧咖啡馆不仅是积累客流,更是积极串联起村里的各个小业态,美食餐饮、垂钓娱乐、宠萌种植,全方位激活乡村农文旅产业的潜能。
芳华书院以巧妙的匠心把唐代帝王私藏的“龙鳞装”搬进餐厅,做成一楼与二楼之间的玄关护栏,让每位来访客人在坐享美味的同时,欣赏到一场《富春山居图》活态山水的视觉盛宴。
每一个来到李窑村的游客,面对千亩稻田,都不禁发出由衷感叹。还有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土灶菜饭、蘑菇鸡汤;一颗颗刚从枝头、田间摘下的新鲜番茄、紫茄碧瓜,不断唤醒深藏在时光里的原乡记忆。
阳光闪亮,蓝天与绿荫在远方的地平线处交融。驾驶观光车的年轻司机身着白色志愿者背心,衣襟上彩绘的纹样随风轻颤。
洁净的水泥乡道笔直延伸,设有四排座椅的电动观光车在悦耳悠扬的乐声中缓缓前行。我与车上众游客一样,在敞开的空间内尽享夏日风光,目光所及,碧绿的田野连绵铺展。城市的局促感被广袤的大地消融,植物用蓬勃的生长讴歌着生命的力量,就连路旁的金鸡菊也亭亭玉立、卓尔不凡。半人高的花茎托起层层叠叠的碧叶,金黄的花盘在风中摇曳,仿佛下一秒就会跃入游人手中,自成一段明艳的锦绣。更远处,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点缀,如水墨般洇染,将江南灵韵凝驻在这方开阔的天地间。
赴一场咖啡的约会
20码的时速,使电动车稳稳停在高大古朴的牌坊前。牌坊正中“李窑村”三个大字,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庄重醒目。从村尾来到村头,反其道而行,既保留了观赏的最大神秘感,更平添了时间的凝固感。来前就听闻李窑村是被“无忧闲院”带红的,而这座“无忧闲院”就坐落在李窑村的入口处。
百闻不如一见,在距离牌坊百米处,我看到了位列大众点评热门榜第一的“开在稻田里的咖啡店”。一对坐在屋顶的巨大黄鸭梨,向游客宣示着千亩稻田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踏上通往院子的碎石路,可见转弯处一架木制秋千,旁边竖着“做个闲人”“围炉煮茶”“打起精神”“喝杯咖啡”的原木标牌。都市生活的快节奏被开阔的视野拉慢,田园闲适的气息渐渐弥漫,混合着泥土和花草的清香。
走进院门,映入眼帘的是新中式风格的咖啡馆前院。大幅落地的玻璃窗配以整排黑色屋瓦,檐角惊讶了视线,弯曲的弧度透出江南的俏丽。铺满碎石的地面上摆放着一张张竹子制作的小桌椅。一棵四米多高的柚子树矗立院子中央,绿叶纷披,枝丫间挂满了蝴蝶纸鸢和圆灯笼。
再往前,便是咖啡馆的内堂。在进门处,我遇到了“无忧闲院”的院主。他比我想象中年轻,一件灰色的T恤衫,一条石墨蓝的牛仔裤,像个刚从市区返乡的大学生,可事实上已近不惑之年。问及为何开办咖啡馆?他笑着告诉我:“我是土生土长的奉贤人,对泥土有情怀,乡村振兴使奉贤的村子越来越美丽。”虽然院主出身服装设计专业,做过设计师、开过饭店,又接管过家族企业,可这些始终未能改变他骨子里对乡土的热爱。2021年机缘巧合,他来到李窑村游玩,感觉走进了儿时期待的农村,他一口气承包了全村1200亩稻田。然而,种田远比想象中复杂。况且,李窑村地处远郊,是位深藏闺中的少女,不得人知。于是,为了给卖米引流,他决定开个稻田咖啡馆。
说干就干,院主组建了一个五人组的设计团队,调动集体智慧,从每一根房梁的挑选到每一株果树的养护,再到每一块加白玻璃的定制,亲力亲为,精心打造。经过9个月的设计、10个月的装修,无忧咖啡馆于2024年1月8日正式对外营业。出人意料的是,咖啡馆一经推出,迅速走红,登上大众点评好评榜前十。从市区赶来一品田园咖啡的游人络绎不绝,清明小长假那天,客流量竟达到800多人,差点把院里的石子踏平。
坐在咖啡馆内,每个角落都能透过落地窗看到稻田。无缝连接,全方位融合,回到原乡,释放压力。而今无忧咖啡馆不仅是积累客流,更是积极串联起村里的各个小业态,美食餐饮、垂钓娱乐、宠萌种植,全方位激活乡村农文旅产业的潜能。给时间一点时间,给希望多些希望,1200亩是咖啡与稻田的前世约定,都市与乡村的今生情未了。
来青普这厢邂逅芳华
光洁的木地板,原木的吊顶,新中式的木制桌椅,还有整幅的落地玻璃窗连接着前院,映出圆石曲径、青草茵茵、萱草繁花。
宁静在这里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无论是晨起黄昏,还是骄阳晌午,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返璞归真的自然气息。贴合着它镶嵌在墙上的名字:青普这厢。
青普,在藏语里寓意“原初”;而这厢取自有礼。青普山,位于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的北岸,海拔4300多米,是藏传佛教的原点。2015年8月,青普旅游发起成立。坐落在李窑村623-625号的“青普这厢·芳华李窑”是青普旅游旗下项目中在上海落地的第一家。一见钟情,再见欢喜。当投资项目组来到李窑村,目光被李窑村广袤的稻田风景和淳朴的乡邻民风深深吸引。民宿于2023年6月破土动工,2024年1月正式开业,共有3栋楼,12间客房。其中不同规格大床房7间、套房3间、家庭套2间。除去新中式的仿古设计,每间客房的命名都采用了词牌名,含蓄雅致、清新婉约。
艺文体验是“青普这厢”民宿活动的独到之处。为了使入住客人生动感受到传承千年的华夏文韵,民宿为客人们安排了多种手工艺活动,有香牌制作、漆扇绘制、植物染色等,并邀请了专业的艺术指导老师开展耐心的指导。试问,在沉浸式的原乡入住后,配以丰富的艺文体验加持,电视机还会被客人们需要吗?
如果说民宿是在自然与宁静中回到原初,那么百米之外的“芳华书院”用宽阔空间缔结了千年文明与当代创意的共生。推开落地玻璃门的同时,也推开了藏在城市周边的“文化任意门”。这里有无界阶梯教室、烟火知味区、造物手作空间、墨影长廊四大场景自由切换,还有千年龙鳞装遇见江南山水。谁说古籍只能躺博物馆?芳华书院以巧妙的匠心把唐代帝王私藏的“龙鳞装”搬进餐厅,做成一楼与二楼之间的玄关护栏,让每位来访客人在坐享美味的同时,欣赏到一场《富春山居图》活态山水的视觉盛宴。
稻花深处有人家
当晶莹的渠水缓缓流入泥土,李窑村迎来了一年中最盛大的时刻——插秧季。无垠的稻田明晃晃的,宛若九天玄女遗落在人间的铜镜。光滑的镜面映照着绿树蓝天,映照着炊烟缭绕,映照着村里人家。晨雾未散时,更有白鹭掠过水面,翅尖扫开涟漪,波光灵动,水天一色。
李窑,这个位于奉贤区中部、青村镇东部的村落,民间文化资源丰厚,得名于明清。当时村中李姓大族聚居,开设土窑多处。历史迭代、岁月变迁虽然不断改变着村庄的外貌,但刻在骨子里的江南娟秀却世代相传。近几年来,随着区内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李窑村变得越来越整洁明亮,越来越清新脱俗。它不仅获得了“全国文明村”“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还在2021年顺利完成“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2023年获评“上海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待到插秧时分,农村合作社的插秧机列阵轰鸣,履带翻起褐色的泥浪,飞溅的泥浆如墨点般泼洒。千亩稻田同时开耕。在翻卷的泥浪间,广袤的水田褪去褐衣,换上一方方整齐的秧苗。油亮鲜活的秧苗织成片片绿绸,轰轰烈烈的绿意一方连着一方,一片接着一片,直至天际,铺展成无边的画卷。如此壮观的场景,怎能少了村民们的身影?全村18个村民小组齐聚田间,农人们躬身劳作的背影,成了这片绿意中最动人的点缀。
“李窑让我找回了儿时对农村的感觉”“李窑带我们回到了最初的田园”“在李窑,我们可以尽情释放压力”……每一个来到李窑村的游客,面对千亩稻田,都不禁发出由衷感叹。还有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土灶菜饭、蘑菇鸡汤;一颗颗刚从枝头、田间摘下的新鲜番茄、紫茄碧瓜,不断唤醒深藏在时光里的原乡记忆。
风吹稻田,光影交错,一幢幢农家小院紧密相连。有空野陶、莳下餐厅、一木之源、青溪里·植物美学餐厅……走进店堂,好客的主人家热情相迎,新农村中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窑”看“李”面,拔节的稻浪连接着花好月圆,盛夏的脚步已在路上。
作者简介:紫薰,真实姓名陈丹洁,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奉贤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见于《少年文艺》《档案春秋》《现代家庭》等,荣获多类文学奖项,散文集《斜倚轩窗》载入当年《上海文化年鉴》。
撰稿:紫薰
照片:夏木盛开
责任编辑:陆建国
编辑:王鹏
•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