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木木是C计划资深思辨老师,有着14年创新教育从业经历的她,信奉的教育理念一直都是“相信孩子”。但在生活中,这个信念总会备受考验,“焦虑”和“淡定”两种状态时有交替。木木也需要不断“打怪升级”,找到更适合当下的亲子互动模式。在相信孩子的养育之路上,木木遇到过哪些困难?一直“相信孩子”的她,最后收获了什么?被给予信任和尊重的孩子,又是怎么看待木木的?
我们倡导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养育方法,但或许“相信孩子”,是无论什么教育方法,都可以遵循的底层逻辑之一。
C计划思辨讲师:木木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硕士,深圳市少儿阅读推广人。拥有10年企业管理经验,14年创新教育从业经历,创办过教育机构,做过正面管教讲师,5年亲职教育,10年阅读推广。在木木眼里,好的教育意味着“尊重、信任、鼓励”。
有14年教育从业经验的我,在养育路上,还是有焦虑时刻
我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都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尽量把学习责任还给孩子,并相信他能做好。这是因为我的心理学背景、“正面管教”教育理念的学习经历,都让我相信这样做是对的。所以在小学一年级,老师还习惯把作业要求发到家长手机中时,我就直接把作业抄在小纸条上,放到孩子书桌上就不管了。没事不轻易越界,这样的亲子教育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孩子的确更有自主性,双方也觉得很轻松,亲子关系也维持得比较好。
但在孩子初三的时候,我还是焦虑了。
临近六月中考前,五一放了五天小长假。这本该是补习冲刺的黄金时间,但孩子在这五天就只做了一件事:做手工。更让我焦虑的是,我在阳台上看到楼下路过的孩子,都是背着书包刚从补习班回来,而且一边走一边拿着纸笔学习、背诵、演算。其中一个孩子我还认识,是我孩子的同班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对比下,对于当时在家中“躺平”的孩子,我的心情只能用“百爪挠心”来形容:“平时已经给了你很大的空间了。都临考了你还这样?”
我的焦虑很快就表现在对孩子的态度上。孩子察觉到后,主动跟我说:“妈妈,我觉得我需要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恢复。”
很神奇,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突然点醒了我。我意识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节奏。可能在我没看到的地方,孩子已经用尽力气在学习了。”我愿意相信是这样的。所以我重新退了回来,没有再试图push她学习。而最终的升学结果也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我和她的关系也没有受这段波折的影响。我后来在想,这或许就是考验我教育理念的时刻:相信孩子很难,但这很值得。
相信孩子
更能帮助生发内在力量
我是一个在他人看来有点“冷漠”的妈妈。不只是孩子的学业,生活上我也干预的比较少。幼儿园时期,我和其他家长一起参加班级活动。其他家长会帮忙背水杯、拿书包,提醒孩子穿衣、擦汗、喝水......我全程都不太管。我的孩子在四岁时,就主动提出来想自己试试单独在小房间睡觉。我也就顺水推舟,支持和鼓励了她,从那天起,她就跟我们分房睡觉了。有其他家长来问我:你不怕孩子半夜踢被子着凉吗?我说:“没事,第一她是动物,第二她是活的。”我相信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有初步照顾好自己的能力。
为什么我愿意相信孩子?我做过5年反校园欺凌公益课程研究推广。就我的观察,被欺凌的孩子普遍处于心理弱势地位。如果在家庭内部,家长面对孩子,能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这样的孩子本身会有更强的内在力量。当遇到困难,甚至校园欺凌这一类恶性事件时,孩子更有心理力量去抗衡。我女儿在上小学时,天天跟好友在楼下溜旱冰。有一次别的家长跟我说,发现她们在溜冰时,有几个男孩会刻意阻拦,恶作剧。我女儿的好友会绕道走,回避,但我女儿会面无惧色地冲向几个男孩阻挡的地方。不过因为我女儿本人并没有向我求助,所以我一直“按兵不动”。
后来终于有一天女儿回家,向我主动提及此事。她说:“妈妈我今天去溜冰,我被那几个男生围住了。他们要我道歉,说因为我的朋友撞了他们。”我纳闷:“你朋友撞到他们,为什么要让你道歉?”我女儿说:“对啊。所以我没跟他们道歉。我说,我知道你们被撞很生气。但撞你们的不是我,所以我不会跟你们道歉。我可以去跟我的朋友说说看。看看她愿不愿意跟你们道歉。”
我当时就觉得:哇!我的孩子在面对团体高压时,能先共情,顾及他人感受。但又有自己的底线:我没有做错,我不会为我没做过的事道歉。最后再一起想解决办法。这种临危不乱,镇定自若,但又坚持自我的品质,可能就是因为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有力量的,应该被尊重的个体。为什么我不赞成孩子一遇到困难,家长立即跳出来帮忙解决。就是因为我们可以帮孩子解决一两件事,但如果我们不相信孩子,不放手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帮助是没有办法让他产生内在力量的。甚至家长替他解决完,孩子还会觉得:我果然不行,得大人出面,才能够应对这样的局面(注: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比如欺凌程度、孩子是否主动求助等,决定是否出手干预。但家长始终要保持对事态的高度关注)。
/点击观看视频/
当然,相信孩子是很难的。有些家长曾经跟我开玩笑:他们尝试过用更尊重、相信孩子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互动,孩子确实有变化。但一旦离开了那个场域,或者遇到什么新问题,双方都很容易被“打回原形”,简直就是“药不能停”。
这并不是孩子,或者家长的错。毕竟大部分家长也没能在一个“被充分信任、允许”的环境下成长,所以我们也没有这种被信任的体验。只是或许我们的成长经历,会让我们有一个共性思维:如果不指出孩子的错误,他是会持续犯错的;如果我不提醒孩子,他就不会主动去做,他就是需要外力push他。我们对孩子、人性有一个基本的假设:这个人TA是懒惰的。
但真是这样吗?不妨这样想想:如果我被这样对待,不被信任,我会怎样想?我的做法,跟孩子有什么不同吗?基于此,我确信孩子诸多行为,表现出的共性问题就是“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和放手不够”。
但我们也不必对此沮丧。因为做教育这件事,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家长,不是一朝一夕,上几节课就能马上改善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用马上做到完美,我们只需要不断地思考,在问题当中前行,找到跟孩子相处更好的方式就行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也在给孩子示范怎么解决问题。不知不觉间孩子长大了,成长为一个你由衷欣赏的青年,而你们也可能会拥有其他家庭不曾有的这种亲密的关系。
在日常中,我们家也会有一些固定活动来增进日常的亲密感。以我们家的经验,至少可以按孩子的年龄,分成三个阶段: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多一些抚触、身体互动,能帮助孩子建立心理安全感;孩子年纪稍长一些,全家可以一起做手工,有共同的家庭活动,增强家庭的仪式感;孩子更大一些,知识面和视野都拓宽了,全家可以就一些话题展开讨论,一起观影,读书等等,有很多思想的碰撞。这样就能在不知不觉间,存储许多关于家人,关于爱的回忆。
遇到放不下心的情况或亲子冲突,用这份《育儿自我关怀手册》给不安按下暂停键,在C计划后台回复【关怀】领取
养育孩子的路上,被滋养的不只是孩子
我最初选择离开待了10年的国企,进入教育领域,一方面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我小时候成长在一个不那么和谐的家庭中,对我自己的教育体验有很多反思;另一方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些需求好像也找不到市面上合适的教育产品,最后我就决定自己来做。我就此在这个领域做了14年,阅读推广、反欺凌,到现在来C计划做思辨教育,尝试过挺多方向。有一次我跟孩子聊天:“你看妈妈做了这么多事情,好像都没有深入一个领域,也没有特别棒的积累,产出,没有什么成就。”然后我女儿说:“可是妈妈,你让我知道了想做什么,是可以自己去创造的。你不仅尝试过很多领域,你也都做成了啊!”
我当时很感动。就冲孩子这句话,我这么多年的探索也是有价值的。
我想这也是教育真正触动我的地方。一方面你看到孩子有实实在在的进步,成长,他有成长的喜悦分享给你;但另一个层面,更打动人。当你和孩子互动时,他们把你当做真正的朋友,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你在相信孩子的同时,他也在信任你。这种信任非常可贵。在C计划教思辨教育的四年中,不止一个家长跟我说,孩子有时候跟我聊天时,会跟她们说:“妈妈,请你先出去一下,我有些话想跟木木老师说。”前两天,我也收到了一个去欧洲旅游的学员,给我寄来的明信片。同时他妈妈告诉我,在这个孩子心中,我不只是老师,也是他的知心朋友。所以他愿意跟我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和忧愁。这些时刻特别动人,它会让你觉得教育就是一个机会,你可以和真实的生命发生这样的互动。对我来说,这是其他工作没有办法替代的。
木木老师对孩子的接纳、看见、相信,也是C计划每一位老师都相信,且不断践行着的。如果你也想让孩子体验这样的课程,欢迎添加顾问咨询~(秋季思辨课已开班,目前还有少量插班名额。)
采访:珍妮、鱼丸
编辑:南木
排版:番茄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给更多朋友~
关注C计划
分享更多理性的声音
C计划9年潜心打磨一门课
C计划思辨直播课, 以批判性思维和经典书深度阅读为核心,帮助孩子懂阅读、爱思考、善沟通、会选择、负责任,适合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学生。
秋季课已经开课啦,还有少量插班名额点击这里了解课程信息,越早购买,优惠越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