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不少正在四大工作或已出走四大的老友聊天,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职业迷茫。
能进入四大,往往意味着出色的学历背景、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令人羡慕的职业开端。然而,当这些四大所的毕业生试图迈出下一步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系列困境之中,那些曾经在四大所积累的优势,在新的环境下似乎成了难以言说的心病。
一、投身本土所:专业优势遭遇市场困境
四大所向来以严谨的审计流程、规范的培训体系著称,在四大工作过的人,专业能力通常都得到了充分打磨。当他们选择进入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时,本以为专业能力会成为自己的 “金字招牌”,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在本土所,市场开拓能力往往被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与四大所凭借品牌就能吸引众多大型优质客户不同,本土所需要员工积极去挖掘客户资源、维护客户关系。
从四大所出来的人,习惯了按照既定的流程和标准开展工作,在市场开拓方面缺乏经验和技巧。他们可能在面对客户复杂的需求和潜在的合作意向时,不知道如何有效沟通,难以像本土所中那些擅长拉业务的同事一样,快速打开市场局面。
这就导致他们在本土所中,虽然专业过硬,但在业绩考核、职业晋升等方面,逐渐落后于那些市场能力强的同事,专业优势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化为职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二、转向甲方:经验短板引发认可危机
很多四大所的毕业生认为,进入甲方企业担任财务相关职位,是职业发展的一个理想方向。但现实中,甲方企业在招聘时,往往更看重应聘者是否有甲方的实战经验。
四大所的工作模式聚焦于审计各类企业,从外部视角审视财务数据和内部控制。而甲方企业的财务工作,更侧重于内部财务管理、预算编制、资金运作等日常运营环节。
四大所的毕业生虽然对财务报表的理解深入、审计技能娴熟,但对于甲方企业如何从战略高度制定财务规划、如何在日常运营中精准把控财务风险,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在面试过程中,甲方企业的招聘负责人常常会对他们在甲方业务场景下的应对能力提出质疑,担心他们无法快速适应甲方的工作节奏和实际需求。
即便成功入职,在工作初期,他们也会因为对甲方业务流程的不熟悉,在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进而遭受同事和上级的质疑,在企业中的认可度难以快速提升。
三、薪资期望:市场供需打破专业溢价
四大所的工作强度大、压力高,相应地,其薪资待遇在行业内也处于较高水平。
当四大所的毕业生跳槽到其他企业时,往往希望能够延续甚至提升自己的薪资水平,以匹配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在四大所积累的工作经验。
然而,当下的财务人才市场供需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随着高校财经类专业的不断扩招以及各类培训机构的兴起,财务领域的人才数量日益增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时,会综合考虑成本与收益。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虽然认可四大所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但他们更倾向于招聘薪资要求相对较低、能满足企业基础财务需求的人员。这就使得四大所毕业生所期望的薪资水平,与市场能够提供的薪资之间出现了较大差距。
他们的专业溢价在市场的现实供需面前,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许多人不得不面临降薪求职的尴尬局面,或者在坚持薪资要求的情况下,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四、心理落差:高不成低不就的艰难抉择
在四大所工作期间,周围的同事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精英,工作环境和平台都相对高端,接触的项目也多为大型企业的审计业务。这种环境塑造了四大所毕业生较高的职业自我认知。
一旦离开四大所,他们发现外部的职业环境参差不齐。那些能够提供与四大所相媲美的平台、薪资和发展空间的岗位,竞争异常激烈,往往需要更丰富的综合经验和人脉资源,并非仅凭四大所的工作经历就能轻松获得。
而一些相对容易获得的工作机会,又在平台规模、职业发展前景、薪资待遇等方面,与他们在四大所的经历相差甚远。
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纠结和痛苦之中。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使得他们在职业选择时举棋不定,既不甘心接受低于心理预期的工作,又难以突破重重阻碍获得理想的职位,在职业转型的道路上徘徊不前。
四大所毕业生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正面临着来自市场环境、企业需求、薪资待遇以及自身心理等多方面的挑战。
要走出这些困境,他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定位,努力弥补自身的短板,调整心态,积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才能在财务领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