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很多年轻人都渴望能够进入编制。因为,一旦进入编制后,就不用担心中年失业了,只要不犯什么大的过错,可以一直干到退休。而且,编制内的人员“五险一金”的缴费基数较高,退休后的养老金要比企退人员多。此外,编制人员的工作环境好、强度不高、平时加班较少。总之,只要进入到编制内,这辈子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而近两年,体现内刮起了改革之风,有4大岗位被移出事业偏,原来的“铁饭碗”变成了“合同工”。它们分别是:①社区工作者;②基层医护人员;③高校教师;④公共文化机构人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社区工作者
社区工作者通常是指在街道办、居委会、妇联、社区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范围是,在政府部门和老百姓之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而现如今,多数社区工作人员都要实行合同制。
而社区工作者在取消事业编之后,由于岗位数量大幅减少,其工作量会较过去明显增加。同时,社区工作者只有努力服务于社区居民,不断提升业绩,才能保住自己的这份工作。
第二,基层医护人员
现如今,像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都将逐步实行劳动合同制。而在对基层医护人员采取的时,新人是对外招聘,都将要采用合同制。而对于原来的老职工则要每年进行业绩考核。如果考核不及格,就会被“淘汰”。
显然,基层医护人员的“铁饭碗”时代已经过去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行合同制之后,基层医护人员也能逐步与在编人员一样,享受到同等的职称评定和晋升机会。
第三,高校教师
过去教师编制是“铁饭碗”,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岗位。主要是教师的工作固定,收入稳定,还有寒暑假期。平时工作压力也不算太大。而现如今,部分高校开始对教师岗位取消编制,并实行了科研、教学等考核。
如果考核通过了,可以签订长期聘用合同。而如果考核没通过,那就要被高校淘汰出局。而且,未来进入高校的教师都将实行“聘用制”。这无疑给很多高校教师带来较大压力。
第四,公共文化机构人员
公共文化机构是指全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从目前情况来看,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岗位仍会保留编制,而专业技术岗位和服务岗位都已经采取合同制。
目前,公共文化机构正从“全员编制”到“部分编制+合同制”的方向转变。数据显示,已经有71%的业务岗和服务岗已经实行了合同制管理模式。
现如今,事业单位的编制改革之风正在刮起。有以上这四大岗位人员被移出事业编,未来这些岗位实行“合同制”乃是大势所趋势。而实行“合同制”的最大优点有两个:首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事业单位人员。这样可以减轻地方财政支出的压力。
再者,可以让这些岗位的人员有危机感,这样就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劳动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等。所以,事业单位改革更有利于其未来的长远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