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文学派对|蒋胜男自述:我写大女主的故事并非要削弱男性

0
分享至

现在正值诸种语境、文学、事态转轨、变驳,“文学的专业性”正在文学内部悄然发生,并借助新的形式、策略、技术显化其自身。在流动的话题、成见、故事之外,世界如何发生、意义如何生产、经验如何形成,已变得更加迫切。基于此,“文学(露天)派对”(Literature Open-air Party)将邀请文学相关的编辑、学者、作家、出版人、译者、书店老板等,讲述他们的生命与经验,以血管之思、脏器之力,构建一个真与美的文学的“自述”档案。


蒋胜男,作家,温州大学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作有《凤霸九天》《芈月传》《燕云台》《天圣令》,《红山素水——耶律大石传》正在起点中文网连载。

我始终是业余创作形态。2003年“非典”期间,我在温州卫生局待得太累,于是在2004年到了艺术研究所,现在叫温州文化艺术研究院,做戏曲编剧。2019年,我到了温州大学当研究员。工作的确是一种干扰,但不管是艺术研究所还是温州大学,都是上班不那么公式化的单位,我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思考和写作。写作是对繁琐的打工生涯的对抗,我在工作时常抑制不住想创作,下班后就创作。

早先,我没想到以后能从事职业写作,或者能从写作中得到经济回报;特别是1999年之前,写作的状态都是劳而无功的,顶多在一个小众范围内互相传阅、欣赏,有点像文学会、文学论坛。

我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我开始写诗词,好多人也写挺好的;后来写散文,我也不算是最好的;再后来写小说,情况稍微好一点。重点不在发现自己有天赋,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慢慢放弃自己刚入社会时常常感受到的委屈、愤怒、不明白;在写作中,通过人物与对立面的换位思考,理解为什么这么选择是对的。

2018年起,我做了一两届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我有一天是代表和委员,就会尽我的职责关心我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很多人说我怎么敢提,其实不是敢不敢,我看到了就会去提。女性的生存状态也好,文学的原创现状也好,问题累积起来,都会有到一个要解决的时间点,解决得快,解决得慢,解决得早,解决得迟,有人提出来就能够更好一点。一个好的社会是需要所有人添砖加瓦的,仅此而已。

01

起初我喜欢文学,但工作后也没想到去做什么。后来,一些本地老先生觉得诗词乏人问津,便开办了诗词学习班,我因兴趣加入,也和大家组了诗社,开始写五言七言近体诗。其实,写近体诗完全是一种爱好。由于诗词的题材有限制,于是,有拨人开始写新诗,有拨人写散文。我也写了一段时间散文,刊登在了《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有个朋友说,感觉调子都差不多,都在讲同一件事。一句话把我的散文之路给打断了。

这个时候,我开始进行武侠小说的创作,因为读书的时候读了很多金庸武侠小说,很受影响。我创作了第一部小说《魔刀风云》,这是我唯一一篇手写的小说,手写稿不太敢给人家看,1997年我购置了电脑,学五笔输入法,把它输入电脑,就把它打印出来,给周围的朋友看。我的老师建议我发布在互联网,老先生是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人之一,他当时在清韵书院诗词论坛发骈文,他说清韵书院有武侠论坛,于是我开始在清韵书院发作品。

那些年,我认识很多同行,他们中很多人习惯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第一部这么写有很多人赞美了,第二部第三部还这么写。但我喜欢尝试不同风格,你看我是先写诗词,后写散文,再写小说,小说开始写的是武侠小说。

2003年“非典”期间,我在卫生部门特别忙,小说创作中断了半年多,怎么坐在那里都写不出来,停笔了半年多。那次停笔是我停最久的一次,后来我不太敢停了,停久了就不会写了。写作固然需要灵感,也需要熟练度和习惯。这么多年来,我的很多朋友因为一些事情没及时写,若干年后再写,完全不是原来的感觉了。

停笔期间,原来在艺术研究所的老师说艺术研究所缺年轻编剧,他说我的小说故事结构没问题,能创作剧情,我的诗词功底也没问题,能撰写唱词。老先生还给了我几本戏曲剧本,我照猫画虎写了两个剧本,参加了当年的剧本创作研讨会,得到本地戏曲界老先生们的认可,觉得我有培养的潜力。2004年,我到了艺术研究所,我的剧本《妲己》也得了中国戏剧文学奖大型剧本铜奖。

02

这些年,网络文学经历了很多变化。2000年之前,网络文学还是非常小众、精英化的,能上互联网的人很少,主要是大城市的学校、媒体、互联网公司,如果有台电脑,要脱鞋进入专门的电脑室,还得有台空调专门伺候它。上网需要拨号连接,占着一条电话线,一旦拨号,电话就无法使用,并且网费按分钟计费,十分昂贵。

我们最早看的网络文学,比如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等,更像是散文或纯文学。这些无法在纯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者,组成了一个个精英文学论坛。

1999年,我刚开始在网上传播自己的作品。第一部长篇小说《魔刀风云》找不到出版渠道,当时温州没有出版社,于是转向互联网。1999年、2000年我在清韵书院,之前在满陇桂雨论坛。清韵书院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大型论坛,那时候有江南、杨叛、沧月等人。1999年是网络的一个节点,技术日新月异,文学论坛兴起并迅速发展,几乎一年一个新模式。

2001年,我在新浪金庸客栈,那时候有今何在等人,后来人太多,帖子很快被大水冲掉了。2002年,我去了榕树下,榕树下的版式不同于传统BBS的版式。2003年,我去了文学视界后花园,后花园是一个封闭论坛,留学生较多,偏女性化,阿耐、青枚等作家都曾活跃在这里。后来青枚去了晋江文学城,将我们这批作者拉了过去,我们是晋江第一批驻站作者。最初晋江是粉红晋江,后面才有了绿色晋江网页版。到晋江后,我就固定了下来,不再更换网站。

03

连载形式对我写作有很大影响。我会使自己保有某种节奏感,比如每天晚上更3000字,3000字把一件事讲明白,讲不明白的话,就得留到明天再讲了。这样的节奏使我保持高效,同时不忽略作品的质量。

我平时不会特意观察自己的写作风格。总体上,我喜欢直白的表达,不喜欢冗长啰嗦的表达。我想读者可能和我一样,我自己都不爱看,读者会看吗?所以我讲故事,能一句话说完干吗要两句话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我也希望能表达到位,不能干巴巴的,但我没有刻意做一些特别讲究的事情,怎么更好看就怎么写。

再比如,我笔下的人物没有太多动作,大多数时候,大部分人只是说话,在言语中表达情感和思想,没有那么多动作,重要时刻才有动作。该有动作时我会加上动作,该有表情的时候我给他情绪,但我更注重人物的内心戏和对话。

那么多内心戏,一定有很多读者来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么想?我就在下一章做解释,慢慢地形成了一种写作习惯。好处在于,我设计的人物,有时候不一定合理,但我在解释的时候,也在给作品寻找合理的解释,解释不出来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在下次创作中寻找合理的解释。所以,我要保证至少原则上,我的人物内在逻辑是行得通的。

前互联网时代,小说写完,编剧改编成剧本,拍摄制作播放后,读者再反馈,隔了好几年了,作家往往不能在每个场景和细节中应付到所有的质疑和反馈。创作中肯定有些细节完全是自以为是,站不住脚的,经不起读者质疑。尤其今天,读者的鉴赏水平越来越高,质疑能力越来越强,作品很难不被挑出漏洞。网络连载在这个方面是有修正作用的。

04

我也会有意识锻炼文字。写中篇小说集《女人天下——中国历代执政太后》时,在控制每个人物篇幅一万字的情况下,把她们的个人感受讲出来,有的繁杂,有的简单。

中篇小说集《衡量天下》的多半作品是我写完长篇后的自我调整,因为大长篇不容易走出来进入新的环节。基本上,我每隔几年写一篇两万字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不一样的写法或笔法:第一个是妲己,用妲己和姬发两个第一人称;几年后写西施,用像史官史料那样冷静的记录,没有那么强的代入;后来是上官婉儿,完完全全的第一人称;再后来是花蕊夫人,男性视角的第三人称;最后因为要出版,篇幅不足,又加了两个故事,郑一嫂的故事参考了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写法,吕碧城是女报人,就用新闻题材和个人传记的写法。

写完《铁血胭脂》,卡文了,写了《历史的模样》,又写了玄幻的《紫宸》,又写了《太太时代》,不断寻找或更换思路,让自己从漩涡中走出来。2010、2011年左右,金融风暴后,温州受到了很大冲击,我周围的朋友经历了很多事情,我有很大的感触。之前有人请我写现代文,我都拒绝了,因为没找到感觉和切入点,直到这个时间点,才有了想写的感觉,写了《太太时代》。


《太太时代》,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3月版

文学方面,我有很多积累。中学开始,我看了很多中国文史类的书。后来学诗词,读中国古代文学,因为诗词涉及很多典故和历史,看了大量的史书史料,其中我比较喜欢《战国策》,《战国策》和后来的《芈月传》有很大关系。后来我到艺术研究所做戏曲编剧、戏曲史研究,参加了很多培训,学昆曲,学曲谱曲牌,那十几年在艺术研究所的经历给了我非常好的积累。

05

作家必须要代入,作家都不代入,读者怎么代入?读者更加没感觉了。最终,作家创作的故事都是希望读者能够代入,读者能够共情。尤其是写历史的时候,历史上所有的事件、人物,读者从史书上一查就知道。读者为什么看?不是为了知道某某人物、某某事件,是为了在阅读中的代入感。最好看的是,人物在人类命运十字路口的痛苦、矛盾、抉择。读者可能面临着类似的痛苦、矛盾、抉择,那么人物在经历人类命运起伏时的痛苦、成长、思维,才能为我们所用,为我们参考。

在《天圣令》中,刘娥劝钱惟演说,你要和自己和解,我也要和这个世界和解,我不做皇帝是因为我已经和自己和解,和不公平的世道和解,我不一定要按着人们的手让他们称我皇帝,才能得到平静。

人的一生中,最愤怒的是青少年时代,而成长,其实是不断和世界和解,和世界握手,有很多事情努力做能达成,但也有很多事注定无法达成,这时就要学会与自己和解。年轻时,需要一定的愤怒感,否则不足以改变时代和社会。人到中年,更多是与世界和解,否则会因为世界总有无法改变的地方而感到无力。我年轻时也是个愤怒青年,写作给了我很大的缓解,也让我有所成长。

我认为,最好的写法是让读者深刻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只有两个人之间,才能进行最深入的交流;一群人之间,难以剖析内心,除非有某种特殊的方式。

实际上,写好人与人的关系,必须不断地催化它。要表现人物的勇敢,就要让他和怯弱的人处在同一个环境中,看看他如何做;要表现人物的聪明,就要让他和愚笨的人处在同一个环境中,看看他如何反应;要表现人物的仁慈,就让他面对一个更残忍的人。这些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在《芈月传》中,虽然我写了很多群像,但在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都必须聚焦于一两个人物,把人物的矛盾和内心剖析透彻。否则每个人插一句话,最后不知如何推进了。

写群像是我的弱项。金庸在光明顶的经典桥段,六大派围攻光明顶,金庸用一两个镜头把每个人物的一生交代清楚,用几百字到一千字塑造人物,使群像中的每个人物都立了起来。后续,我要在这点上有所学习。


《芈月传》,作家出版社,2022年7月版

06

传统的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古龙、梁羽生、还珠楼主,以及传统的演义小说,是我的影响来源。上学时,学校图书馆、市图书馆都看遍了,我拿着馆藏书目一本本借。我看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书籍,还有历史小说,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有《雍正皇帝》《曾国藩》《李自成》。

我从小就喜欢看历史故事。小时候,温州市有很多民间剧团经常演戏,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剧,讲的多是悲欢离合的故事。我们小孩哪懂它们什么意思,看的都是穿着漂亮衣服的姐姐们。但正是这些戏,引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对历史背后因果的兴趣。

第一次看武侠小说是梁羽生的《冰川天女传》,我姐借的,不让我看,我等她睡着了偷偷看,一口气看了一整夜,看完天亮了。我从未看过这么好看的小说,这些武侠小说与我之前接受到的创作模式完全不一样,让我感到很新鲜,很振奋——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

我的《武林百人录》没写完。最初,由于深受武侠影响,我想写一些武人故事,但只写了十来个,没有继续写下去。

在过去的小说中,女性为主的故事非常少。虽然梁羽生、金庸写过大女主,但他们的作品并非从女性真正的内心出发。最早在写《魔刀风云》时,我就想写魔头女儿的大女主故事。很多武侠小说往往女主角是配角,男主角是主要角色,比如魔头女儿救了受伤的少侠,帮他打败了魔头,但是局面是,少侠和女侠走了,魔头女儿怎么样了没人管。大家看到了主角的光环,没看到“配角”的人生。我想讲述“配角”的故事,魔头女儿的故事,就有了《魔刀风云》。

学习传统戏曲时,老师讲生角和旦角的角色差异。生角是男主角,所有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他身上,所以叫生角。而旦角是女主角,她的任务往往与男主的爱情相关,只有两种结果,成功或失败,失败则黑化。由此我想,旦角能不能是个发生事情的人?她能不能是个生角,一个推动故事的主体?

07

我写女性并非要削弱男性。历史上,男性的力量通常很强大,因此必须让男性的力量同样显现出来,而女性必须在这股强大的力量中挣扎,最终展现出女性的力量。

大女主成为大女主的过程,是需要作家设计的。大女主走到世人面前已是大女主,没人关心她们过去是怎么成长的,她们的心理是怎么变化的。比如芈月,我首先设计她作为楚国公主时的性格,接着设计她成为秦国太后时的心态,还要设计她的父母、朋友、老师、敌人,每个人都会告诉她人生该怎么做,都在铺陈她走向太后的道路的台阶。所以,我设定芈月的心性非常坚韧,她要在大争斗中成为胜者。

《燕云台》的萧燕燕相比芈月就非常难写。萧燕燕的成长道路太过顺利,她是宰相和公主的女儿,她可能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母亲的早亡对她没有造成巨大的变化。我必须设计一些挫折,才能让人物立起来,没有挫折的人物,故事怎么能有力量?所以,我加了萧燕燕和韩德让的爱情故事,把家事、国事联合到一起,加强故事的戏剧感。没有充分的铺垫,人物内心的坚毅和转变就立不起来,显得故事缺乏内核,缺乏深度;如果前期设计不到位,后续的冲突和剧情就无法产生足够的说服力;如果冲突没有对人物性格产生实质性改变,就只是空洞的冲突、毫无意义的冲突。


《燕云台》,作家出版社,2023年7月版

《天圣令》倒是好设计,刘娥是逃难的孤女,角色和故事的压力足够,但后半段故事比较难写。很多大女主一开始是傻白甜,经历很多挫折后渐渐黑化,遇鬼杀鬼、遇神杀神。我设计刘娥一开始是个小狼崽子,遇神杀神、遇鬼杀鬼,但一直这么走下去,后半段故事就没得写了。后面,刘娥渐渐走进殿堂,走进朝堂,她越来越有力量,她的手却越往回收,她要控制力量,克制力量。

萧燕燕登上太后,很多人觉得这应该是萧燕燕最得意的时候了,但我笔下的萧燕燕是非常恐惧的。权力这个庞然大物在我手里,我能控制它吗?能控制好吗?朝堂下面的人不是NPC(non-player character,非玩家角色,指受人摆布的人),是最厉害、最不留情、最狠的人。我这么多力量,如果一撒手砸到地上,它反噬我的反作用力是很大的。事实上,人对力量知道得越少,越膨胀;知道得越多,越恐惧。


《天圣令》,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版

08

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之分并不是体裁决定的。的确,网络文学最初是传统文学之外的体裁,但是它同样承接了所谓中国传统文学。相对于官方出版物和所谓纯文学,网络文学早期是被抑制的,相当于民间文学在互联网上重生。

互联网的文学不止于网络文学,也不止于通俗文学。最终,由于互联网时代的特性,所有文学殊途同归都在网络上呈现,网络文学变成了所有文学的总的载体;就像打车软件、外卖软件,一开始大公司的车、大店的菜不上互联网,但最终他们也会上。网络不止影响文学,是影响生态。网络是载体,它不是分界线,把文学分成两半。对于早期的网络文学来说,网络的确是分界线,有编制的和没编制的。但现在,网络已存在于方方面面。

网络文学的成长不完全依赖某一群体的努力,而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推进。最早的网络文学,电脑还不普及,只有精英作家创作;后来网吧兴起,手机普及,很多普通人,包括工人、快递员、农民,都能通过网络创作并获得成功,而原来在穷乡僻壤的人,可能原来不看文字,也开始看网络小说。这几年,AI的自动翻译功能解决了海外传播问题,自动生成短剧、动画等,在不断发展。

但不管怎么变化,文学最终还是以故事为主的,故事最重要的还是情绪价值,和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思考。

据说18世纪后,几乎所有故事类型都被写完了。但人物是永远无法写尽的,同一个故事,同一个情境,A和B的选择是不同的,因此,故事有无尽的变化。我认为,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服务于人物的塑造。作家首先得确定写什么样的人,立好人设,设计他在面临某件事时有什么反应,这样,观众才能和人物体验世界,体验七情六欲,和他共情。比如,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朱时茂和陈佩斯上了台,什么话还都没说,观众就笑了,这就是戏剧点,戏剧点是大家爱看的点。同一件事情,朱时茂什么反应,陈佩斯什么反应,他们完全不一样,这是戏剧点。作品必须要有戏剧点。如果是换其他人表演这个段子,不会有那么好玩。

09

我永远希望下一部更好。我在创作时会不停思考,直到作品完成,之后想下一部。我的理想的作品,永远是正在写的这部,它对我是最重要的,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

我的每部作品,尤其是后来的历史作品,在着手创作时,都提前准备了资料,进行了深度思考,以期在创作时找到想要触摸的东西。在新作品中,我总希望带来新的思考,触达更多的东西。我的作品随着我的阅历的增长、思考的深入而变化。所以,整个创作,对我来说是一次自我修炼。

我创作不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迎合读者需求,而是为了圆自己的梦,也就是说我想把这个故事以这种方式写出来。我不太关注我的作品要变得怎么样,变得更畅销或者更讨人喜欢,当然如果能够驾驭和协调,我很愿意这么做。我更关注每部作品的思考和设计,也就是说到底我能从这部作品中找到什么、得到什么,其实谁也不知道,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我在每部作品中都有找到、都有得到。

我发现读者也在不断升级。免费阅读的时候,文化降维,一些类型奇特的小说曾广受欢迎,比如赘婿小说(大多讲上门女婿逆袭)、一胎多宝小说(大多讲单妈带娃复仇),作家们不解,认为是文学的倒退。但我相信,人们总是要进步的,看多了下沉文学,也需要更高层次的情绪共鸣。最终,读者会走到文学的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我到哪里去?

我也没想过要成为作家。最初是为了缓解生活的无解与无聊,我开始写作;互联网的传播让我的写作有了一些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后来我顺其自然地继续写,直到自己厌倦为止。很多时候,我的同行们的最大的焦虑是,点击率下降了,评分榜被人超过了,但即便按照读者的喜欢来写,可能也架不住读者的流失。所以我想,纵使没人看,我写给自己看,我在写的时候能找到愉悦感,在分享创作的时候能感受到共鸣,就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8月,青年失业率再创新高:18.9%!

8月,青年失业率再创新高:18.9%!

黯泉
2025-09-17 21:37:27
9月18日俄乌最新:欧盟为德国松绑

9月18日俄乌最新:欧盟为德国松绑

西楼饮月
2025-09-18 19:01:50
广东5个人打网约车超载,司机拒绝接待,乘客:给你两块去坐公交

广东5个人打网约车超载,司机拒绝接待,乘客:给你两块去坐公交

小兰聊历史
2025-09-17 14:48:51
勇士操作看懵巴特勒 致电管理层:你们到底啥计划?

勇士操作看懵巴特勒 致电管理层:你们到底啥计划?

体坛周报
2025-09-18 10:05:13
震惊!大批医院宣布退出医保!

震惊!大批医院宣布退出医保!

霹雳炮
2025-09-17 22:31:53
上海校园餐,日供50万份就是最大的问题

上海校园餐,日供50万份就是最大的问题

林中木白
2025-09-18 11:38:03
苹果首批iPhone 17 Pro做工感人:拼接缝隙宽度竟差了一倍

苹果首批iPhone 17 Pro做工感人:拼接缝隙宽度竟差了一倍

快科技
2025-09-18 08:50:53
9月19日精选热点:液冷再传重磅利好,这次要涨这些低位股

9月19日精选热点:液冷再传重磅利好,这次要涨这些低位股

元芳说投资
2025-09-18 20:21:24
全红婵发育变壮事出有因:家族遗传基因改不了,妈妈+妹妹都很壮

全红婵发育变壮事出有因:家族遗传基因改不了,妈妈+妹妹都很壮

二哥聊球
2025-09-18 10:55:42
农村老光棍,留守少妇,他们的秘密藏在乡村歌舞团的后台

农村老光棍,留守少妇,他们的秘密藏在乡村歌舞团的后台

牛城王小帅
2024-06-23 16:25:10
俄罗斯最怕的,从来都不是北约东扩,而是文化霸权覆灭

俄罗斯最怕的,从来都不是北约东扩,而是文化霸权覆灭

史政先锋
2025-09-17 13:50:20
几乎全是假货!利润高达2400%,为何有些消费者前赴后继争相购买

几乎全是假货!利润高达2400%,为何有些消费者前赴后继争相购买

来科点谱
2025-09-18 09:17:52
医生发现:爱跑步的人,患心脑梗的概率比不跑步的人高20倍不止

医生发现:爱跑步的人,患心脑梗的概率比不跑步的人高20倍不止

男女那点事儿儿
2025-09-18 12:22:52
《黑神话》联动麦当劳套餐曝光!140元赠超帅"战袍"

《黑神话》联动麦当劳套餐曝光!140元赠超帅"战袍"

游民星空
2025-09-18 09:22:09
上海学生餐遭热议!有人拿上海学校午餐跟深圳的对比,差异较明显

上海学生餐遭热议!有人拿上海学校午餐跟深圳的对比,差异较明显

星河也灿烂
2025-09-18 10:19:47
中波双方谈完,波兰当着全球公布重大喜讯,欧盟:为何运气如此好

中波双方谈完,波兰当着全球公布重大喜讯,欧盟:为何运气如此好

墨兰史书
2025-09-18 06:10:07
在金正恩的治理下,去平壤高级饭店吃一碗冷面,需要花多少钱?

在金正恩的治理下,去平壤高级饭店吃一碗冷面,需要花多少钱?

明史专家
2025-09-17 19:49:48
东风导弹泄密案:间谍郭万钧一家三口,全部被处以死刑

东风导弹泄密案:间谍郭万钧一家三口,全部被处以死刑

冰点历史
2025-07-15 09:33:13
上海学校虾仁炒蛋发臭后续:紧急撤换、官方介入、供餐方老底被扒

上海学校虾仁炒蛋发臭后续:紧急撤换、官方介入、供餐方老底被扒

老搽学科普
2025-09-17 19:05:14
42岁相声演员修明炎去世,父母已不在,搭档发文悼念

42岁相声演员修明炎去世,父母已不在,搭档发文悼念

极目新闻
2025-09-17 12:03:33
2025-09-18 23:12:49
澎湃新闻 incentive-icons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平台。
845308文章数 508085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头条要闻

重庆一家七口误食蘑菇中毒 60岁老人住进ICU

头条要闻

重庆一家七口误食蘑菇中毒 60岁老人住进ICU

体育要闻

身高170的他,让196的博尔特坐不住了

娱乐要闻

最美央视才女,甩掉孙红雷嫁给张嘉益

财经要闻

起底多校“发臭午餐”供应商绿捷

科技要闻

英伟达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但代工免谈

汽车要闻

女神代言/新增配色/智能升级 26款腾势N9售38.98万起

态度原创

手机
旅游
数码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手机要闻

iQOO 15发布时间曝光,性能屏幕全升级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数码要闻

Nothing Ear 3 无线耳机发布:充电盒上有麦克风,定价 179 美元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哈马斯高层在多哈遇袭后首次现身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