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一木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老师在开学后,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经查阅后得知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随即在班内对此严肃批评并进行教育,引发网友点赞共鸣。
何其幸运!当这些孩子正面对是吸收营养还是吸收“毒物”的紧急关头,有一位老师告诉他们,“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这是一堂课本上没有的课,却是一堂足以铭刻到孩子们生命当中的“生命之课”“人性之课”“人生之课”。
这样说决不是刻意拔高。身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如同一株植物正在扎根生长的孩子来说,在特定的时刻,接收到的信息,哪怕只是几句话,都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种下天壤之别的“种子”。那颗种子是充满了仇恨、愤怒、偏激、狭隘、恶意,还是充满了包容、理解、尊重、快乐、善良,正是通过外界传递过来的一言一行,通过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才慢慢奠定这颗“种子”的底色。换句话说,孩子们从外界获得的,是甘甜的泉水、温暖的阳光,还是撕裂的对立、满满的恶意,这才是最令人揪心,也最为紧迫的课题。
这其中暴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毕竟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可能全部并且只有学校来承担责任。一个孩子每天在饭桌上听到家长说的每句话,从电视、手机里获取的每个信息,上学放学路上看见的每个画面,都是一种“教育”。这些“教育”并非只从单一的学校和老师那里获取。既然如此,“网络烂梗”的“根子”,就不能单纯归结到校园里。
另外,“唐人”也不仅仅是“网络烂梗”的问题。因为它本质上不是一个语言问题,它本质是对别人的痛苦完全无感,甚至要拿来用作“乐子”,用作攻击他人的一种武器。如果我们直到现在仍旧认为像“唐人”这样恶毒的攻击,仍旧是“网络烂梗”的话,那只能说明我们本身就没有认识到此事的严重性,让本应更加沉重的话题因一句“网络烂梗”而显得有些轻飘飘了。在一个法治健全的社会里,这句话如果攻击到特定的群体,甚至有可能引发的不是道德层面的争议,而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法律问题。
所以,当“网络烂梗”的话题已经多次引发社会关注,当所谓这些“网络烂梗”里已经出现了“唐人”这样的恶意攻击,我们应该警醒一下了。警醒一下我们平时到底给孩子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生命教育,什么样的人性唤醒,什么样的人生指引。人们常说,孩子如同一张白纸,那此刻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究竟通过言传身教,通过电影、电视、游戏,通过网络上的一句句“网友评论”,到底在这张白纸上写下了怎样的答卷!如果我们在别人发生洪水、地震时幸灾乐祸,如果我们在键盘上宣泄的是大量的仇恨与恶意,那我们怎么能奢望孩子能够在这种环境里快乐成长、阳光包容?
有可能现在同样需要接受“人生三不笑”这种“常识教育”的,需要接受最基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的,需要真正沉下心来反思的,不仅仅是用“唐人”攻击同类的孩子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