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堪称最精彩的智谋对决之一。
两位顶尖战略家在祁山与渭水之间你来我往,演绎了一场持续数年的军事博弈。
公元234年的秋天,五丈原的秋风格外萧瑟,诸葛亮带着 “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遗憾,在军中病逝。
消息传来,司马懿或许松了口气 —— 这个纠缠自己多年的劲敌,终于消失了。
不久后,司马懿也逐渐退居二线,这场持续多年的 “龙虎斗”,才算正式落下帷幕。
然而,大概诸葛亮做梦也没想到,三十年后,他穷尽一生对抗的司马家族,竟然成了自己孙子的 “东家”。
01
其实,诸葛亮并没留下多少根苗。
诸葛亮早期一直没有亲生儿子,于是过继了兄长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当作自己的儿子。
直到46岁那年,诸葛亮才迎来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诸葛瞻,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后来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因为诸葛瑾一脉的诸葛恪被灭族,为了给诸葛瑾延续香火,又重新回归了诸葛瑾这一支。
这么算下来,诸葛亮真正的直系血脉,就只剩下诸葛瞻这一根独苗,可谓是 “一脉单传”。
诸葛瞻长大成人后,身份也不一般 ——17岁那年,他娶了蜀汉后主刘禅的女儿,成了蜀汉的驸马。
他育有三个儿子:诸葛尚、诸葛京和诸葛质(其中诸葛质仅见于后世文献,正史无载,可能为后人虚构)。
蜀汉灭亡时,老大诸葛尚,随父战死在绵竹;老二诸葛京,年纪不大,逃过一劫。
一句话:诸葛丞相的嫡孙,只剩一个半大孩子。
02
诸葛亮病逝后,蜀汉的命运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步步走向衰落。
公元263年,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后的第29年,曹魏派出大军征讨蜀国。
这一次,曹魏的攻势格外猛烈,尤其是邓艾,他率领一支奇兵偷渡阴平,一路过关斩将,攻陷了江油,直逼绵竹。
当时蜀汉主力部队由姜维率领,在剑阁与钟会大军对峙,成都兵力空虚,危在旦夕。
危急关头,诸葛瞻临危受命,率领包括儿子诸葛尚在内的最后抵抗力量,前往绵竹迎战邓艾。
这支队伍中不乏蜀汉名臣之后: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李恢之侄李球等,他们代表着蜀汉最后的希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诸葛瞻到达涪县后犹豫不决,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抢占险要地势,最终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
邓艾写信诱降诸葛瞻,说“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
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击决一死战。
最终,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张遵等人全部战死沙场,诸葛瞻的首级还被传到曹魏京城。
诸葛父子虽未能重现诸葛亮的军事天才,但他们的忠勇气节赢得了后世敬仰。
在生命最后时刻,诸葛瞻慨然道:“我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遂赴死殉国。
03
绵竹之战后,诸葛亮直系后人仅剩下诸葛京一人。
蜀汉灭亡后,成都地区又接连发生钟会、姜维之乱,局势动荡不安。
为了躲避战乱,诸葛京带着自己的堂侄诸葛显(诸葛攀的儿子,也就是诸葛乔的孙子)离开了成都,一路辗转,最终在河东定居下来。
那里是曹魏旧地,也是司马氏的老巢。
一个蜀汉丞相的孙子,从此隐姓埋名,成了“亡国之民”。
时间来到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掉了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奂,自己登基称帝,建立了晋朝。
新朝需要“示宽大”,尤其要把蜀汉、东吴的旧臣“洗白”再用,以示“天下归心”。
于是,一纸诏书下到各州郡:“伪蜀旧族,才堪叙用者,随才授任。”
很多蜀汉旧臣都纷纷投靠晋朝,出任官职,其中就有一个名叫罗宪的人。
罗宪深受司马炎赏识,司马炎就问他,蜀地还有哪些可用之才,罗宪便推荐了一批原蜀汉大臣的子弟,其中就包括诸葛亮之孙诸葛京。
公元269年,经过考察,晋朝正式任命诸葛京为郿县县令。
郿县,在今陕西眉县,离五丈原不到五十里,诸葛亮当年屯田、练兵、星落,都在那一带。
如今,他的孙子去当县长,给司马懿的孙子交租税、递文书。
有人可能会说,诸葛京这样做是不是 “没骨气”?其实咱们也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责古人。
那个年代,朝代更迭是常有的事,普通人想要生存下去,往往没有太多选择。
诸葛京作为诸葛亮的后人,能在乱世中活下来,还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晋朝当官,也算是不容易了。
另一方面,晋朝给的待遇也不“寒碜”,后来诸葛京官至江州刺史,成为晋朝地方大员。
司马炎没有因为诸葛京的身份给他穿小鞋,反而加以重用,倒也算是有风度。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