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已过去整整94年。
从这一天起,中国被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中国人民也走上了一条坚韧不屈的抗争之路。
中国的十四年抗战并非孤立的国别史事件,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战争最艰难的阶段,中国军民以巨大牺牲阻滞了日本扩张的步伐,为全球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与巩固创造了条件。
真正地认识这段历史,需要我们兼具民族视角与世界眼光。在下面这份精心整理的书单中,既有深入剖析中国战场的专著,也有从国际关系、军事战略和平民记忆等维度重构二战全球图景的经典作品。通过这些书籍,我们得以看清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深刻互动,在更宏大的叙事中理解战争的本质与人类命运的共振。
阅读,是一种抵抗遗忘的方式,也是在历史教训中培育远见与和平意识的基石。唯有知晓历史的真相,我们才能更加珍惜当下,坚定迈向未来。
烽火东方:
中国战场的坚韧抗争
《到中国去》
方丽娜 著
小说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犹太医生罗森·菲尔和理查德·傅莱为逃离纳粹迫害,在中国外交官何凤山的帮助下从维也纳逃往上海,继而奔赴苏区投身革命的故事。他们在盐城救治新四军伤患,在延安建立卫生学校、研制青霉素,和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被称为“奥地利的白求恩”。
小说以宏阔的视野、大量生动的细节,并着重以国际友人的视角,再现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艰苦卓绝的抗争和牺牲,也体现了历史洪流中个人的成长和众志成城的力量。
《南京大屠杀》
[美]张纯如 著
不容抹杀的惨痛历史!不能被遗忘的浩劫!这本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30多张珍贵史料照片大公开,为30万遇难者发声。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在本书的核心篇章里,张纯如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她还以悲愤的笔触揭露了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占领下的南京、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幸存者的命运等鲜为人知的情节。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美]张盈盈 著
张纯如的母亲感人至深的回忆录,讲述张纯如执着追求理想与正义的一生。
作者从至亲之人的视角,真实讲述了张纯如成就背后不为人知的付出和心声:她在档案馆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常常悲痛到无法自已;在写作过程中,她总是睡不着,经常做噩梦,体重也减轻许多;她甚至收到过装有两颗子弹的信,自称曾被人跟踪、遭不明组织威胁……作者在书中还展示了近50张张纯如的珍贵照片,引用了70余封满载真情的书信,记录了她人生中每一个重大时刻。
《父父子子》
梁晓声 著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电视剧《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长篇力作,为父为子,继往开来,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华民族奋争史”。
作品以东北高氏、纽约赵氏等四个家族四代人的命运为线索,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再到曾经的革命者成为首批“北大荒人”垦荒拓野,串联起20世纪30至80年代的宏阔时空。展一幅波澜壮阔时代画卷,谱一曲悲欢离合命运之歌。
《新中国外交往事》
程远行 著
《新中国外交往事》是由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程远行撰写的一部新中国外事回忆录。本书从亲历者的角度,详尽记录了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间,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如引渡溥仪、出席日内瓦会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
回顾这段历史,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整体了解新中国的外交历程,领略老一辈外交家的智慧和精神;另一方面,对正确研判国际局势,构建大国外交体系具有强烈的现实参照意义。
全球战局:
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叙事
《二战新史:鲜血与废墟中的世界,1931—1945(全2册)》
[英]理查德·奥弗里 著
二战通史写作的新里程碑,重新认识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奠定世界格局至今的全球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占中国东北。这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为一场新的世界大战拉开了序幕。理查德·奥弗里试图重塑了我们理解这场世界大战的方式,他不仅从“帝国大战”的角度重新解释了战争的起源,不仅拓展了战争的时间边界和地理边界,而且丰富了战争的内涵。在奥弗里的笔下,战争不仅仅是参战国士兵在正面战场上的厮杀,更需要拼动员、拼经济、拼宣传、拼打法和技术。
《罪恶与梦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瑞典]皮特·恩格伦 著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战争纪实文学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沦为野蛮与文明之间的斗争,1942年11月见证了这场斗争的关键。这或许是整个20世纪重要的一个月,当时一切仍悬而未决,胜利的天平左右摇摆。在该月月初,轴心国似乎仍有可能取得胜利;到了月末,每个人都隐约意识到,它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如同既往的写作,在本书中,皮特·恩格伦无意为我们提供另一部自上而下的军事历史,而是记述一段人类战争体验的真实历史。他从海量的文献记录中,整理出39个普通人的日记、信件、手稿和回忆录,记录下他们的战争经历和精神变化——有震惊和愤怒,有渴望和疯狂,还有在残酷环境下人性的扭曲和撕裂。在恩格伦的笔下,这些惊人罕见的材料以一种极富冲击力的形式拼合并呈现,构成了二战转折之月的宏大交响。
《战争与沉迷:梦想、诱惑与二战中的漫长黑夜》
[加]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 著
对军事史上最重要事件之一东京大轰炸的全新分析:当道德面临现实,当梦想与坚持濒临幻灭,感受决策者背后的权衡与挣扎。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主义、实用主义、技术创新和不可估量的战争代价的故事。在书中,格拉德威尔肯定了东京大轰炸的指挥官李梅的贡献,其方式虽然粗暴,但缩短了战争持续的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可谓避免了更大的代价,让所有人更快地重新拥有和平与繁荣。
《年代四部曲·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著
极端的年代,即霍布斯鲍姆所定义的“短20世纪”,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如今回溯起来,它确可以视为某种黄金年代。而20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其实对世界的大部分来说,如非洲、前苏联,以及欧洲前社会主义地区,根本就是又一灾难时期。
站在90年代的制高点,反思过去种种及未来茫茫之余,弥漫的气氛乃是一种世纪末的悲观心情。历史学家也许动辄喜欢以“历史终结”的口吻提醒空谈之人,未来却会依然继续进行。关于历史,只有一项通则可以绝对成立,那就是只要有人类,历史就会继续下去。
怒海争锋:
太平洋战场的决定性较量
《海权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与全球秩序的转变》
[英]保罗·肯尼迪 著
《海权的胜利》从二战前六大海军强国的基本面貌一直写到战争结束,是一部二战海战的全景纪实。同时,保罗·肯尼迪教授延续了他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的方法,将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与战略分析结合起来,从经济、军事、技术、地缘政治、战略思想、政治决策等多重角度,为我们盘点了六国海军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详细分析了六国海军沉浮的原因尤其是美国海军快速崛起的原因。
二战海战导致了美国海上霸权的兴起,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的全球秩序。肯尼迪教授的这本新作,为我们深入认识这种秩序提供了有力的助益。
《燃烧的大洋:1941—1942,从突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战役》
[美]伊恩·托尔 著
从珍珠港到中途岛,前所未有的激烈海战摇撼着参战国的根基。这六个月的战况,不仅决定了太平洋战争的走向,更是左右了整场二战的局势。此间历史的天平移动分毫,我们熟知的世界便会彻底不同。
《燃烧的大洋》书写的便是太平洋战争这扣人心弦的最初阶段。我们从中既可以领略罗斯福与丘吉尔谈笑风生背后的运筹帷幄,山本五十六目空一切的豪赌,又可以体会九死一生的飞行员面对阵亡战友遗物时的怅惘,舰队司令刚刚发出命令就收到不利情报时的绝望。当我们伴随书中的人物一同浮沉,历史不再遥不可及。
《征服的怒潮:1942—1944,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
[美]伊恩·托尔 著
1942年6月初,求胜心切的日军在中途岛战役中损失惨重,速战速决的愿望彻底破灭,太平洋战争自此转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阶段。盟军吹响反攻的号角后,风光怡人的太平洋诸岛,从所罗门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到马绍尔群岛,都变成了血流成河的修罗场。
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双方长达两年的岛屿争夺战中,揭示了真正左右全局胜负的深层因素。在《征服的怒潮》中,伊恩·托尔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凭借强大稳定的资源供给、军工产量和后勤保障,在这一阶段逐渐取得压倒性优势。
《诸神的黄昏:1944—1945,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
[美]伊恩·托尔 著
1944年6月的菲律宾海战役后,盟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占据了绝对主动。为了减少伤亡和速战速决,美国人绞尽脑汁,而日军考虑的却只是如何“光荣赴死”。在“七生报国”的心态驱使下,从莱特湾战役起,日军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万岁冲锋”。
作为“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卷,《诸神的黄昏:1944—1945,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延续了前两卷的特色,逼真还原了战争末段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带领读者走进华盛顿和东京的决策地,品鉴各方首脑在战略和外交层面的重大决议。它不仅给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画上了完满的句号,更将军事史写作推向了新的巅峰。
秩序重生:
战后世界的格局与反思
《论美国》
[美]罗伯特·佐利克 著
《论美国》是一部由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撰写的美国外交史,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叙述了250年来美国与世界的互动。全书将美国外交历程分为五个主要时期,并以生动传神的笔触描绘了影响美国外交走向、在外交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外交家,精彩还原了一个个重大外交事件的现场,展现了美国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应对国际挑战及如何塑造全球秩序。
作为美国外交的资深局内人,作者带来了一个了解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和行事方式的可贵视角,他将毕生积累的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倾注笔端,使政治家的敏锐洞察与学者的深刻思考结合起来。书中梳理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轨迹,总结了美国与世界互动过程中遵循的实用主义精神,并辨析出五个关键传统:对北美的重视,对国际贸易自由的重视,同盟关系的转变,对公众和国会支持的依赖,以及对美国承担着宏大使命的想象。
《论中国》
[美]亨利·基辛格 著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世界秩序》
[美]亨利·基辛格 著
我们所熟知的世界秩序正在不断被打破,世界格局迎来大洗牌。在全球事务上,各个地区和国家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重要的国际问题。
在《世界秩序》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是一部大开大阖、谈古论今、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国家如何思考:对外政策中的理性》
[美]约翰·J. 米尔斯海默 [美]塞巴斯蒂安·罗萨托 著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推荐。百年大国博弈史,15个对外政策决策案例,洞悉国家如何思考、决策有无理性。
本书系统论述了国家的思考方式与过程,重新定义了对外政策中的理性,指出:国际政治中的理性决策依托于阐释世界如何运作的可信理论,并且经由审议性决策过程产生。基于这个标准,本书分析了1900年以来,在一战、二战、冷战等重大国际政治事件背景下,德国、英国、法国、日本、苏联、美国的15个对外政策决策案例,并得出的结论:大多数国家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理性的,即使它们的决策并不总是成功的,有时候甚至是违背道德的,而这就是国际政治的现实。
-End-
2025.9.18
编辑:闪闪 | 审核:孙小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