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韶华》中褚韶华执掌的陈家小药铺,以三万元军需订单震撼北京药行圈的那场戏,堪称近年国剧中少有的高光商业场面。
![]()
然而这个原本被观众盛赞的“逆袭神话”,却在剧情推进中急转直下——陈家父子殒命疫区,原本的商战爽剧瞬间蒙上沉重的现实阴影,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商业野心与风险控制的深刻讨论。
褚韶华这个角色展现的商业敏锐度确实令人惊叹!!
![]()
当山西督军采购军需的消息传遍北京药行时,实力雄厚的四大药行摩拳擦掌,而陈家经营的守元药庄却连竞标资格都备受质疑。
陈老爷与长子陈大顺的保守态度折射出小商户的典型心态——乱世之中但求温饱,不敢奢望军需大单。
但褚韶华却展现了超凡的商业洞察力,她通过药价核算推算出5000大洋的利润空间,这个数字相当于药铺整年的营收。
![]()
更难得的是她的执行策略:当其他药商挤破头拜访将军亲戚时,她另辟蹊径从副官切入;当竞争对手炫耀药材利润时,她却聚焦“士兵用药安全”的情感诉求。
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即使用现代商业眼光审视也堪称经典案例。
然而危机的种子早已埋下——三万大洋订单需要采购的药材数量,远超守元药庄的正常库存。
![]()
为按时交货,褚韶华不得不抽调所有流动资金,还押上了药铺地契借款采购,这种孤注一掷的决策,使原本抗风险能力薄弱的小药铺处于悬崖边缘。
更关键的是被忽视的地缘风险:1918年的山西正值鼠疫高发期,当时《申报》曾记载“晋北疫症盛行,死者日众”。
![]()
正常情况下,药商应当通过专业镖局运输物资,但为节省成本,褚韶华坚持让陈家父子亲自押送。
这个决定看似精明,实则埋下祸根——既缺乏应对疫情的医疗准备,也没有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最终导致丈夫陈大顺命丧异乡……
![]()
根据剧情暗示,他本可避开感染风险,但医者仁心驱使他为当地患者义诊,最终染病身亡。
这个情节折射出乱世中小人物的道德困境:善良本是无价品质,但在缺乏保护机制的情况下,这种善良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
![]()
纵观全局,褚韶华的商业决策存在明显盲点:
首先是对政治风险的误判,军需订单涉及复杂的派系斗争,小药铺根本无力应对突发变故;
其次是供应链管理的缺失,没有建立备选运输方案;
最重要的是过度追求利润而忽视底线思维,将核心家庭成员置于危险境地。
![]()
历史学者吴钩曾指出:“民国商界之险恶,远超现代人想象。”据《北京医药志》记载,1917-1918年华北地区确实发生过药商因军需订单破产的案例。
其中隆昌药行因无法按时交付军用药材,被军阀罚没全部家产,东家郁郁而终。
这些真实历史阴影,让《灼灼韶华》的剧情更具现实警示意义,而这部剧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打破了“努力就能成功”的简单叙事。
![]()
它揭示出商业世界的残酷法则:机会永远与风险并存,而成功不仅需要发现机会的眼光,更需要掌控风险的能力。
褚韶华既是陈家的贵人也是灾星的双重属性,正体现了这种复杂性。
现代创业者或许能从中获得更深层启示:在激进的业务扩张前,需要冷静评估三方面因素——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边界、外部环境的潜在变量、以及止损机制的完善程度。
![]()
正如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创新必须与风险管理并行,否则就不是创新而是赌博。”《灼灼韶华》这段商海悲歌,最终超越了简单的善恶评判,成为一面映照商业本质的镜子。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商业智慧不在于能抓住多少机会,而在于懂得拒绝哪些诱惑;不仅是进攻的策略,更是防守的艺术。
![]()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追求事业突破的现代人,都能从褚韶华的故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思考。
图源网络,侵权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