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山脉从来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它们或成为文明的摇篮,或化作战争的堡垒,或见证王朝的兴衰。
云中山就是一座红色历史和绿色景观交相辉映的山。在这里每一处景观都是自然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探索都是自然与人文的交响。
地形地貌,生态屏障
云中山并非一座山,它是一系列山峰群。既有陡峭险峻的山峰,也有幽深静谧的山谷。云中山包括了龙王垴、五峰山、陀罗山、独担山等诸多山峰。
(姑姑山。摄影安美丽)
龙王垴位于忻府区西北边境处,海拔2348.5米,相对高差达千米,居忻府区境内群山之首。由花岗片麻岩及花岗岩组成,山顶呈平台状。其东坡陡直,多悬崖峭壁,西坡开阔平缓,深入宁武境内。
五峰山,位于忻府区西北的上沙沟与蒲阁寨之间,因有五峰屹立如指,故名。山顶海拔1612米,相对高差达700米。山体由细粒花岗岩组成,质地坚硬,山脊形似鱼背,陡峭险峻。
陀罗山,位于忻府区陀罗村西约2.5公里处,山顶海拔1503.2米。其东以断层与盆地相接,拔地而起,相对高差700米;西坡平缓,相对高差只有400米左右,山体呈圆穹形。
(陀罗山。摄影李林春)
独担山,位于忻府区城西南约9公里,山顶海拔1168.7米,相对高差仅200余米,山势相对和缓。
(独担山。摄影安美丽)
人文印记,永不磨灭
民间传说与非遗传承。云中山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其中“二郎担山”的故事最为动人。听当地老人讲述,相传二郎神为了拯救苍生,担着两座山追赶太阳。当他行至云中山时,扁担折断,两座山便留到了这里,形成了如今的云中山。这个传说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丰富想象和对英雄的崇拜。
(忻州八音会演奏。摄影宫爱文)
云中山下的村庄还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技艺,如八音会、面塑、剪纸等。八音会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表演形式,由八种乐器组成,演奏曲目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奇村村民胡金泉因演奏出色被山西省歌舞团录用,村民胡天泉加入了中央民族乐团,成为全国著名的竹笙演奏家,曾多次出国演奏。奇村的面塑是以面粉为原料,通过揉、捏、塑等手法制作成各种生动形象的造型,既可以作为观赏品,也可以食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人们总要制作面塑来庆祝。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斌杰系列剪纸作品)
剪纸是以纸为原材料,运用镂空、剪刻等方法表现美好心愿、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三交镇横山村的崔凤英,是市级剪纸艺术传承人,1998年获中国剪纸艺术展二等奖,2015年获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剪纸名家精品奖铜奖”。
红色热土,革命摇篮
(忻口战役纪念馆。摄影李林春)
1937年8月,八路军120师挺进晋西北,建立抗日根据地。12月,地处云中山马峰寺山下的下柏色村党支部成立,党员3人,支部书记戎秀。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0师经常在下柏色村驻扎、补充给养、休整。当地干部也驻扎在这里,配合党的工作。西忻县县委、县政府在这里领导指挥地方武装,配合大部队作战,建立地下秘密交通站,传递情报,捉汉奸、除叛徒;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做军鞋;组织运输队运送军需物资,支援前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等活动。
1938年3月,西忻县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在下柏色村成立。中共西忻县县委在很长的时间内,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向根据地输送了大量物资,动员2000多名青年参军参战。
娄子沟伏击战。娄子沟是云中山南麓的一个小山村,但它却是忻州通往静乐的必经之路。1944年6月12日,忻崞支队在娄子沟伏击了从静乐返忻的日军龟川中队,激战2小时,歼灭敌人70多人,中队长龟川亦被击毙。为此,晋绥六分区为忻崞支队举行了祝捷大会。
(“蒲阁寨围困战”遗址。资料图)
蒲阁寨围困战。蒲阁寨地理位置独特,山势高峻,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晋绥边区的重要门户,是连接忻县、静乐、原平、宁武4县的重要交通枢纽,军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42年8月,为控制4县的交通,封锁通往陕北根据地延安的通道,日军司令部派遣一个中队200余人的兵力,连同一个伪军警备队在这里驻守,并在蒲阁寨村北较高处山梁的老爷庙上面,修筑了两座炮楼,随时监视武工队、游击队的情况,并对距离蒲阁寨15公里以内的村庄进行烧、杀、抢、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43年10月,晋绥边区第六军分区在忻崞支队的配合下,组织民兵和村民展开对敌斗争,迅速组建围困蒲阁寨的武工队,由李力担任队长,对日寇采取麻雀战、伏击战、围点打援等战略战术,让其困死在炮楼。武工队还发动群众进行大搬家,采取断水、断柴火的办法,蒲阁寨村民一夜之间全部撤出村庄,并把地雷埋在敌人的碉堡下。12月13日夜晚,村党支部书记、抗日英雄侯有根带领民兵进攻蒲阁寨,炸死鬼子4人。绝望、丧胆的残余日寇,最后在1944年4月11日夜,向蒲阁寨南的三交据点撤退。撤退中又遭游击队伏击,被打死十几人,其余敌人丢盔弃甲,逃到了三交据点。蒲阁寨围困战取得了巨大胜利,受到了晋绥边区抗日政府的嘉奖。
(忻府区三交镇抗日忻崞支队驻地遗址。摄影李林春摄)
云轻水漾,诗画美景
美丽的云岭风光,覆盖云中山所有区域,是大自然馈赠给人们的绿色瑰宝。
高山草原——龙王垴。龙王垴处于忻府区、原平、宁武3县交界处,方圆万米之内地表普遍覆盖着一层一米多厚的黑土,适宜花草生长,但不适宜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了只长草不长树的奇特景观。在绿草中,主要有青蒿、马先蒿、车前、地榆等数十个品种。香薷等菊科类花草像专门种植的一般,连缀成片,异彩纷呈。在漫无边际的草海中,点缀着红色的花、白色的花、蓝色的花……远远望去,花连花,草连草,花草如织。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这个地区山丘波浪起伏,山坡平缓而悠远,形成了辽阔的高山草原景观。
(龙王垴。摄影任雅静)
空中仙境——老君洞。在海拔2393米的云中山主峰上,有一处建在绝壁之上的道教建筑老君洞,成为当地百姓赶庙会的好地方。上到老君洞顶,四面河山一览无余。用望远镜往东观看,可看到五台山台顶的寺庙,往西可看到芦芽山上太子殿以及荷叶坪上的点将台,俯视则忻定盆地、汾河河谷尽收眼底。而在老君洞旁边的山梁凹处,在原平海拔最高的山村——黑水圪妥,还可体会一把走在天街上的感觉。用望远镜观察,还可看到离老君洞不远的云中山1125发射台,以及半山腰年代久远的燕岭古道。盛夏时节登临山顶,凉风习习,犹如深秋,是一个观景、避暑的好去处。
瓜果飘香——核桃产区。原平楼板寨境内山岳纵横,坡梁起伏,林茂沟深,气候凉爽,环境优美。峡谷内不仅盛产苹果,而且自明清以来就是著名的核桃产区。这里的核桃树布满了沟谷山坡,每逢秋季硕果累累,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
(原平市核桃丰收。摄影吉建平)
文旅融合,如虎添翼
近年来,忻州市将云中山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文旅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金洞寺,位于忻府区合索乡,创建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寺内转角殿为北宋遗构,文殊殿为明重建,余皆为清代建筑。2006年5月25日,金洞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摄影王文君)
(香泉寺,位于忻府区庄磨镇坡头村,是忻州古八景之一,因寺旁终年不息的甘甜泉水得名,始建于唐代,现存为明清遗址,1985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摄影吴杰强)
忻府区阳坡乡下柏色村位于云中山下,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我党(西忻县)地下秘密交通站,同时也是忻县县委、县政府、公安局和忻县第一所抗日红色小学校所在地,又是著名的蒲阁寨围困战的指挥所、忻崞支队的根据地。近年来,下柏色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先后建立了柏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立了忻府区柏色革命传统教育促进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如今,这里红色乡村旅游正在蓬勃兴起,成为忻州、太原游客周末自驾游的好去处,起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应有的作用。
(下柏色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摄影李林春)
云水镇位于原平市西南,地处云中山南麓。境内不仅有大龙门牡丹山庄、玉皇岇、观上水库以及核桃、黄杏等优质的生态自然、植物资源,还有朱德、刘少奇路居馆、赵尔陆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近年来,云水镇十几处奇特景点已成为美丽乡村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云水镇智慧农业。摄影冯晓磊)
云中山周围静乐、宁武的村庄,积极推进乡村采摘游、农业观光游、红色革命游等多元旅游业态融合发展,让“老区”变“景区”,为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铁梁桥,位于忻府区庄磨镇,南北走向,创建年代不详,为忻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摄影王芳)
云中山是历史的见证者
也是未来的希望之地
我们要携手努力
让这片土地永葆生机活力
让云中山自然之美和人文之光
照耀当代
惠泽后世
成为三晋大地上永不褪色的
绿色瑰宝和红色圣地
(云中山。摄影张会武)
本期编辑:赵菁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