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国一直对打核战争保持浓厚的兴趣,似乎将打核战争视为最终的目标。在2025年9月17日,美国媒体《军事观察》盘点了一下,发现目前全球有15国可以实施核打击。
美国媒体根据各个核国家核武库规模、能力及投送手段等,将15个国家分成四类,其中,中美俄为第一梯队,主要特点是拥有核三位一体和洲际打击能力。
«——【·核霸权的终极游戏·】——»
9月17日,美国《军事观察》杂志抛出一份全球核打击能力盘点报告,15个具备核打击潜力的国家被清晰列入清单。这份报告不只是标出了核力量的地理版图,更把当代国际安全秩序里藏着的深层裂痕扒了出来。
美国一直对核战争透着浓厚兴趣,甚至像把打核战争当成终极目标,这种态度和这15个国家的能力层级摆在一起,直接把世界推到了威慑与风险拧成一团的十字路口。报告里,各国按核武库规模、投送手段和战略威慑力分成四个梯队,每个梯队的选择,都藏着不同的安全诉求和战略盘算。
第一梯队由中、美、俄三国撑起,手里攥着全球最完整的核威慑体系。这三个国家有个共同点:都具备“核三位一体”能力——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加上战略轰炸机,织成一张立体打击网,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拿出有效的核反击手段。
美国和俄罗斯打冷战时就攒下了庞大的核武库,这套核三位一体架构一用就是半个多世纪。美军的MinutemanIII洲际导弹从地下发射井冲出来的轨迹,俄罗斯Bulava潜射导弹从北冰洋深处突然冒头升空的瞬间,都透着传统核大国的老底子。
中国在2020年凑齐了核三位一体的所有要素,虽说核武库规模只有美俄的五分之一,却凭着独有的威慑思路站稳了脚跟。东风-5系列洲际导弹能打12000公里,全球关键目标都在它的覆盖范围里,再加上能在公路上机动的东风-31,两款导弹刚好能补全彼此的短板。
巨浪系列潜射导弹更让中国核潜艇有了藏在水下搞二次打击的本事,《军事观察》特意提了一嘴,中国的核武器使用原则是“世界上最保守、最偏向防御的之一”,这种克制跟美俄不停升级核武库的做法比起来,反差特别明显,也让第一梯队内部变成了“能力差不多,想法差很远”的复杂局面。
«——【·半岛锋芒·】——»
第二梯队里,朝鲜的核力量发展路子最扎眼。这个东北亚国家的核导弹种类,已经被证实就比中国少,它的弹道导弹库从短程战术武器到洲际战略武器,一套完整的谱系全齐了。
2019年朝鲜试射北极星-3潜射弹道导弹,这是他们第一次试射就成了功,1700到2500公里的射程,直接给朝鲜补上了水下核打击的短板;还有一直在改进的高超音速滑翔导弹,能明显提高突破敌方反导系统的概率。
这套多样化的发展法子,让朝鲜挤进出全球仅有的五个拥有洲际弹道导弹库的国家行列,跟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这些同属第二梯队的国家比,技术代差一眼就能看出来。
印度靠烈火-5导弹总算摸进了洲际导弹俱乐部的门,可它的实际射程一直裹在战略模糊里,没人能说清到底能打多远;巴基斯坦还没跨过洲际打击能力的门槛;以色列的杰里科-III导弹明明能投送核弹,却从来没正式承认自己有核武器。
朝鲜不一样,推进核计划时一点不藏着掖着,从潜艇发射的北极星系列,到能装多弹头的火星系列,每款新导弹亮出来,都在重新搅和地区安全格局。
这种非对称的发展路子,让朝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攒出了一套能让对手犯怵的威慑体系,也让它在第二梯队里占了个很特别的位置。
«——【·深海孤影·】——»
第三梯队就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这俩曾经的殖民帝国,手里握着厚实的核技术底子,却主动选了条战略收缩的路。
现在这俩国家的核力量,差不多全靠弹道导弹核潜艇撑着——英国的前卫级潜艇装着美国给的三叉戟II潜射导弹,法国的凯旋级潜艇则配着自己研发的M51导弹。他们干脆把陆基洲际导弹和战略轰炸机部队砍了,把核威慑的所有赌注都押在了深海的隐蔽性上。
选这条路不是没原因的,背后是安全观念的大转变。冷战那会,英国和法国都维持过完整的核打击体系,法国甚至还自己搞出过陆基、海基、空基三位一体的能力。
现在却不约而同地缩减核力量规模,一门心思盯着生存能力更强的海基平台。这种收缩不是没能力了才被迫选的,而是主动调整战略优先级的结果——常规力量够应付地区威胁了,保留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反而更划算。
可这种只靠单一平台的核力量结构,也藏着风险:只要有针对核潜艇的技术突破,两国的核威慑能力可能一下子就垮了。
«——【·核共享阴影下的灰色地带·】——»
第四梯队有六个国家:德国、荷兰、土耳其、比利时、意大利,还有白俄罗斯。他们靠核共享机制,拿到了名义上的核打击能力,可也把核威慑体系里的深层矛盾露了出来。
这些国家自己手里没核武器,却能通过跟核大国签的协议,用人家的核作战平台。北约框架下的五个欧洲国家,境内都部署着美国的B61核弹;白俄罗斯则靠跟俄罗斯签的安全条约,拿到了战术核武器的部署权,最后形成了“导弹在自己地盘,控制权在别人手里”的怪局面。
2025年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搞联合军演,第一次把战术核武器演练加了进去,卢卡申科总统直接公开说“从常规武器到核弹头,我们都练到了”;再加上俄罗斯计划在白俄罗斯部署“奥列什尼克”中程导弹,这套核共享关系直接走进了新阶段。
可这种安排把核责任的边界搅得模糊不清——土耳其境内的核弹储存设施要是遇上地区冲突,到底谁有权决定用不用?
白俄罗斯拿到的核打击能力,算自己主权的延伸,还是成了对俄罗斯的依附?这些问题让第四梯队国家成了全球核治理里最有争议的存在,也给核扩散的风险埋下了隐患。
«——【·结语·】——»
当北极星导弹的尾焰和民兵导弹的轨迹在同一片天空里交错,当核潜艇的潜望镜和核共享基地的监控摄像头遥遥相对,这个被核阴影罩着的世界,正站在能力扩张和风险管控拧成死结的十字路口。
核威慑的本质从来不是那些武器本身,而是用这些武器的决心和克制——这大概就是这份梯队清单,给世界留下的最实在的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