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30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3岁的林先生,去年冬天突然脚趾肿胀,红得像熟虾,疼到彻夜难眠。以为是扭伤,结果医生一句话让他傻眼:“急性痛风发作,尿酸高得离谱。”
林先生一头雾水:“我天天喝汤、吃海鲜,是营养太好了吗?”可医生却说,他的“营养”正是问题所在。
其实,像林先生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很多人对嘌呤、痛风、高尿酸血症的认知,停留在“多吃点素、别碰啤酒”这类模糊印象上,结果不仅管不好病,反而越管越糟。
今天,我们就来彻底揭开痛风背后的真相——嘌呤并不是唯一“罪魁祸首”,真正让你尿酸飙升的,可能是你每天都在做的4件事。
嘌呤,本不是“洪水猛兽”
嘌呤,到底是什么?它其实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和食物中的物质,是细胞合成、代谢的重要成分。
当嘌呤在体内分解时,会产生“尿酸”。正常情况下,人体会通过肾脏将多余的尿酸排出体外。但一旦尿酸产生过多,或者排泄功能下降,它就会在血液中积聚,最终形成结晶——这就是痛风的根源。
很多人以为,痛风就是吃太多海鲜、动物内脏造成的。确实,这些食物中嘌呤含量较高,但真正的痛风患者里,并不是每个人都因为吃了它们。
事实上,80%的尿酸来自人体自身代谢,只有20%源自食物。也就是说,哪怕你滴酒不沾、顿顿吃素,如果身体代谢异常,照样可能得痛风。
所以,“只要不吃高嘌呤食物就能防痛风”,这是一种误导。
痛风越来越多,是谁在悄悄“助攻”?
根据《2023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中国成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已超过13%,痛风患者超过1800万。而且,这个数字逐年上升,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加入战场”。
为什么痛风越来越常见?除了嘌呤,下面这4个“帮凶”才是你更应该警惕的。
1.糖,不比肉“清白”
很多人怕吃肉会痛风,就改喝饮料、吃蛋糕,结果尿酸反而更高。
这是因为,果糖会直接影响肝脏对尿酸的代谢能力。它不像葡萄糖那样能被细胞利用,而是大量进入肝脏,被转化成脂肪,同时促进嘌呤分解,导致尿酸猛涨。
一项发表于《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的研究指出,摄入高果糖饮料者,患痛风的风险增加约62%。
也就是说,一瓶看似温和的奶茶,可能比两只螃蟹更容易让你痛风发作。
2.酒精,是“隐形炸弹”
很多痛风患者都有“喝点酒没事”的侥幸心理,实际上,酒精对尿酸的影响是双重打击:
促进嘌呤分解,尿酸生成增加; 抑制肾脏排酸,尿酸排出减少。
特别是啤酒,不仅含有酒精,还含有大量酵母和嘌呤,堪称“痛风饮料”第一名。
而白酒、红酒虽然嘌呤含量低,但酒精本身也会干扰尿酸代谢。无论哪种酒,都会让尿酸上升,区别只在于速度快慢。
3.肥胖,是加速器
体重越高,尿酸水平也越高。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正是调节尿酸排泄的重要激素。
此外,肥胖者往往伴随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综合征,这些都会加重痛风风险。
2021年《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
肥胖人群患痛风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
如果你BMI超过28,腰围超过90cm(男)或85cm(女),那么即便你“吃得很清淡”,痛风风险也远高于常人。
4.忽视慢病管理
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病,都会影响尿酸的生成与排出。
例如,肾功能受损时,尿酸排出的能力下降;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功能紊乱,也会间接导致高尿酸。
更重要的是,这些慢病和痛风常常互相“帮衬”:
高尿酸会损伤肾脏; 肾损伤又会进一步升高尿酸;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只盯着“吃不吃虾蟹”,却忽略血压、血糖、肾功能,就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治不好病。
管住尿酸,不只是戒嘴这么简单
很多患者一看尿酸高,就开始“吃素+喝水”,甚至停掉一切肉类、蛋奶,结果不仅营养不良,病情也没改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四个方面入手,科学控酸、防复发:
1. 饮食均衡,别走极端
不是所有高嘌呤食物都要“一刀切”禁掉。海鲜类、动物内脏、浓肉汤确实应限制,但普通瘦肉、豆制品、蛋类、奶制品是可以适量吃的。
低嘌呤不等于低营养。一味吃素,反而容易导致蛋白摄入不足,影响代谢。
建议:每天蛋白质摄入保持在每公斤体重1~1.2克,选择优质蛋白为主。
2. 管住体重,少吃多动
减重对控制尿酸的效果非常明显。研究发现:
体重每减少5%,尿酸可下降约1 mg/dl。
但减重要循序渐进,不建议极端节食或断食减肥,否则可能因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短期飙升。
3. 治慢病,就是治痛风
别再把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当“小毛病”。这些基础病控制不住,就等于给痛风“加油”。
定期体检、按时吃药、监测指标,是每个高尿酸患者的“必修课”。
4. 药物治疗,别盲目抗拒
很多人一听“吃一辈子降尿酸药”,就本能抗拒。但其实,痛风的药物治疗早已非常成熟、安全。
例如,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药物都是国家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只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就完全可以长期服用。
最可怕的不是吃药,而是该吃药时不吃,等到尿酸结晶损伤关节、肾脏、血管,再后悔就晚了。
痛风从来不是一场“吃出来的病”,它的根源是代谢紊乱,而嘌呤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危险的,是我们对痛风的误解和忽视:
没有症状就不当回事; 只靠饮食控制,却不治基础病; 抗拒吃药,结果拖成肾衰竭。
管好尿酸,其实就像管一个“坏脾气的朋友”,你不能堵住他嘴,而要学会调节他的情绪和出口。
现在开始,别再只盯着“吃什么”,而是从生活方式、体重、基础病、用药全方位出发,才能真正摆脱痛风的反复折磨。
参考资料:[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2023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3年. [2] 国家卫生健康委. 慢性病综合防控国家战略解读. 2022年发布.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