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招财小羊
编辑 | 招财小羊
“香港很好,但那是有钱人待的地方!”
2016年,新京报发布了一篇报道,其中描述的主要就是香港一些双非儿童的生活困境。
而在采访一位双非孩子的父母时,母亲略带伤心地说出了这句话!
新京报报道
其实直到现在,在香港依然随处可见双非儿童的出现。
这其中的“双非”指的就是:
“父母都没有香港居民证,但孩子只要在香港出生就拥有香港永久居住权利,是香港公民。”
而生孩子容易,但养孩子以及培养孩子都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比如每天清晨五点半,在深圳罗湖口岸就排起了长队,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揉着眼睛往香港方向走。
大部分的双非儿童都要经历这一遭,而如今,当年那高达20万的双非儿童已经到了人生重要阶段:
“上大学!”
但可惜,在“狼多肉少、资源有限”的港八大中,这些双非儿童的竞争力并不小。
到底是选择继续留在香港还是选择回归内地,如今已然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羊城网】【澎湃新闻】【观察者网】【香港经济导报社】【中华网】【梁振英Facebook发言】(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1.一条法案,成为改变命运的深水炸弹
说起双非儿童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内地和香港不同的政策。
但最终促成其出现的关键原因,还要从当年的一个著名社会案件说起!
庄丰源
那是十分特殊的时刻,1997年9月,在香港正式回归2个月后,一位姓庄的先生带着自己的妻子去香港探亲。
而当时去探亲时妻子已经怀孕,并且在月底,孩子“庄丰源”成功在香港地界出生。
但偏偏,他刚出生没多久,却得到要被遣返的通知。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根据当时法律,父母双方都不是香港居民,生下的孩子也不能在香港长期居住。
2001年,其祖父庄老先生十分生气,直接以此为由诉上法庭,引起不小的轰动。
而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
深圳卫视当年报道
本着人道主义以及自由民主崇尚人权等因素,香港终审法院的法官做出决定:
“以后即使父母不是中国香港居民,但孩子出生在香港就自动拥有香港身份和居住权!”
他们当时的数据依据就是看香港回归后内地儿童在香港的出生数量。
最终发现仅有上千人,对于当地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可惜,这个判决直接掀起了一股“内孕港生”的热潮。
不过,准确而言,在这个判决刚出现的时候,内地赴港生产的人并不算很多。
而真正引起更大热潮的就是2003年的赴港旅游自由行政策。
不少内地人也考虑到内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想要生二胎就必须交不菲的罚款。
一边不让生一边给条件生,而不少家庭也很想生,就这样一步步,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数量连年猛增。
而这些出生的孩子也有了新的称呼,那就是现在所说的:
“双非儿童!”
但从2003年到2011年,内地来港生产的人越来越多,不仅造成香港的医疗问题,也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尤其是在各种资源上,不少香港居民觉得,自己的资源被占用,以至于自己要生产的时候,医院根本没有位置。
而从数据来看,那短短几年新生儿数量激增确实明显,最初不到上万人,一下子到了十几万二十万。
可偏偏,香港的确不如内地大,资源也就那么多。
当年在街上还出现了游行,呼吁政府停止允许内地人来香港生产,直到2013年,“零双非政策”才出现。
当地不管私立公立医院,都选择停止接收“双非”孕妇,最终这种现象被遏制。
不过,这只是不生了,但已经生下了20万双非儿童,命运也早已经被悄悄改写!
2.跨境儿童困惑多,双城生活太艰辛
那个时候,因为内地的发展不如香港地区,所以在双非儿童的教育上,很多人还是希望他们去香港上学。
所以,父母们就开始在离香港比较近的深圳租房子或者买房子,让孩子们上学生活方便一点。
但其实,相比方便,面临的困境更多!
每天清晨,深圳各口岸的跨境学童专用通道准时亮起灯光。
这些涂着鲜艳颜色的校巴,载着数千名“双非学童”往返深港两地。
他们的手机里存着两种时间(北京时间和香港时间),甚至连过关指纹都录入了两套系统!
有学生精准计算每个闸机的排队时间,自嘲“闭着眼睛都能从福田口岸走到上水火车站”。
深圳边检的数据显示,跨境学童通关时间已缩短至10秒以内,但每日通勤仍需3-5小时!
而在真正的学习上,更像是陷入魔幻世界。
在香港说粤语,回深圳讲普通话;用WhatsApp联系香港同学,用微信和内地朋友聊天。
有学生无奈道:
“我感觉自己像个双面间谍!”
而其实,很多时候他们也要面临被香港本地学生看不起的状况,甚至他们又有了一个称号:
“内地来的蝗虫!来跟他们抢占资源!”
当然,孩子的困境多,父母的困惑也不少,为了支撑孩子上学下学,有的母亲只能辞去工作,成为全职主妇。
整个家庭靠家中的男人撑起来,压力自然而然变大。
当然,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不成问题,但经济条件不太好的,那就是一种折磨。
可不少家长也都认为,只要能把孩子培养成才,一切都值得。
不过也有家长实在承受不了,最终选择让孩子回内地上学,但其实,在内地很多孩子也不适应。
毕竟从小接受的就是香港偏西方的教育。
如今,就算是最后一批双非港宝也已步入初中,他们面前的教育路径并不好走。
先是港澳台联考卷成“黑海”,分数线直升70分;接着又是DSE赛道的激烈竞争,新老港宝挤满了这个赛道。
而到底应该离开还是留下呢?
3.升学抉择,留港还是回内地?
就在2025年的8月15日,香港的前特首梁振英还曾在自己社交平台提到类似问题:
“从明年开始的5年,将有合共约15万的双非孩子可以在香港以永久性居民身份报读香港的大学!”
但事实上,这看似是好消息,但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在香港八大中,名额是有限的:
“政府资助学额仅维持在约1.5万个左右,没有相应增加!”
再加上在内地,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教育,甚至一家选择在香港定居成为香港公民。
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都不小,很多高校的热门专业门槛也有所提升。
很多人更是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占名额。
而从香港特区政府来看,他们其实希望更多优秀人才为港做贡献,但不少香港人却害怕自己的机会被强占。
所以这不仅仅涉及到的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矛盾问题。
当然,也有少部分人选择离开这里,重新回到内地升学。
并且相比香港,内地的学费更便宜,生活费用也能大大降低。
但其实,这几年内地的人才也很多,如果学习不是很拔尖,回到内地也只能上普通学校。
这一点与父母最初选择让其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初衷是不一样的。
就在今年7月16日,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迎来放榜时刻。
其中在状元一栏中,身为双非儿童的“王苑廷”拿到不错成绩:
“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
不过能像她这么优秀的,其实寥寥无几!
从根本上来说,双非生的出现,得益于当时的政策变动。
而如今的结果,也是早已可以预见的未来。
对于不少双非儿童而言,他们的人生轨迹,早已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他们注定要在两个世界之间游走,却常常找不到完全的归属感。
而面对这种升学的这种困境,大部分人都处于两难之中。
有人能幸运地成为香港女状元,有人已经开始融入内地生活,更多的人则在两地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不过最终,到底谁能笑到最后,还需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您身边有双非孩子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羊城网】【澎湃新闻】【观察者网】【香港经济导报社】【中华网】【梁振英Facebook发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