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过,在新疆的大街上,维吾尔族朋友的样子差别特别大?有的面孔看起来和我们汉族差不多,有的却是金发碧眼,高鼻深目的“洋人范儿”。
第一次去喀什的时候,我就在巴扎市场里愣住了:这真是一个民族吗?答案比你想象的要精彩——这背后是几千年的迁徙与融合。
先从一个数字说起。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维吾尔族有1177万人,是我国人口第三多的民族。想象一下,这么庞大的人口规模,基本都“安家”在新疆,特别是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苏。
新疆的地形是典型的“三山夹两盆”,塔里木盆地像一个巨大的“聚宝盆”,于是,不同的民族、文化、基因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维吾尔族。
不过,维吾尔族可不是一开始就叫“维吾尔”。如果把他们的名字变化写成一张简历,你可能会头晕。
秦汉叫丁零,魏晋叫铁勒,隋代叫韦纥,唐宋时期叫回纥或回鹘,元朝成了畏兀儿,清末叫威武尔,直到1934年才定名维吾尔。
每一次改名,都对应一次历史大转身。换句话说,名字在变,民族也在变,他们不断吸收新的血脉,逐渐形成今天的样子。
那为什么大多数维吾尔族人“扎堆”在南疆?走在喀什,你就能找到答案。这里有450万常住人口,比乌鲁木齐还多。
三面环山,叶尔羌河和克孜勒河等河流提供生命线,让这里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市集里的吆喝声、烤肉摊的烟火气、姑娘们身上的艾德莱斯绸衣裙,都是最鲜活的维吾尔族文化。
可以说,喀什就是一座“活化石”,把这个民族的灵魂保存得格外完整。
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同一个民族的长相会差异这么大?原因在于,多民族融合。他们的血脉里,不仅有汉族、匈奴、鲜卑、突厥、蒙古这些东亚黄种人的成分,也有塞人和吐火罗人这样的“白种人基因”。
塞人是来自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黑发黑眼白皮肤。两千多年前,他们骑着马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塔里木盆地,建立大宛、疏勒、于阗这些古国。他们的基因,至今还留在维吾尔族的血液里。
吐火罗人更神奇,他们源自北欧,金发蓝眼,长相和今天的德国人、北欧人相似。早在夏商时期,他们就向东方迁徙,最终定居在天山南麓,形成龟兹、楼兰、焉耆等古国。
今天你在喀什遇见的金发碧眼的维吾尔族朋友,很可能就是这些“远道而来”的后代。
在我看来,塔里木盆地就是一口大熔炉。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来了,中原的农耕人进来了,西亚的商人走进来了,甚至北欧的部落也加入了。
几千年融合下来,一个全新的民族——维吾尔族——就这样诞生了。这真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融合实验”。
维吾尔族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缩影。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单一血统,而是无数民族的交流、融合、共生。正是因为这种包容,才有今天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我个人特别喜欢在新疆旅行,因为这里能最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多元的力量。你在同一条街上,能看到不同长相的人在一起聊天、做生意、喝奶茶。那一刻,你会觉得历史不是遥远的书本,而是活在我们身边的日常。
所以,下次当你遇见长相各异的维吾尔族朋友时,不妨想一想:他们的每一个面孔,都是几千年历史留下的见证!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