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声碎,朝霞鎏金。今年夏天,在新疆昭苏县天马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的演出现场,怀抱女儿的驯马师驭马腾空而起,衣角生风,仿佛与汗血马融为一体。观众席间惊呼声与掌声如潮水般涌起。
这名驯马师名叫希尔扎提·奴鲁木,今年30岁,目前是新疆野马集团汗血马基地的驯马师,带领整个马队每日训练、演出,将自己热爱的马文化介绍给众人。
在新疆昭苏县举办的2025新疆伊犁天马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希尔扎提和女儿夏克拉在表演(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选择了一项事业,那就好好追求吧。”希尔扎提说出这句话轻如牧歌,却重若马蹄。
十年前,当他决意将“骑马”作为一生的事业时,身为牧民的父母极力反对,不希望他重复父辈的生活。然而这个来自“天马故乡”新疆昭苏县的少年,血液里流淌的是草原的呼唤。为了更好地实现梦想,他离开家乡,奔赴位于乌鲁木齐的新疆野马集团汗血马基地。
希尔扎提一改在草原上的随性,从刷马、喂料等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在无数次跌倒与腾跃之间学习骑马的标准姿势,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专业的驯马师。
结束在天马节的表演,身为马队队长的希尔扎提回到基地继续与队友一同训练,为游客展演。训练场上,希尔扎提身影挺拔、声音沉稳,手中缰绳如指挥家执棒,演绎着人马之间的信任与默契。
在位于乌鲁木齐的新疆野马集团汗血马基地,希尔扎提(中)与马队队友一起为游客表演(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耿馨宁 摄
在工作中,希尔扎提将自己十年来学习总结的经验耐心教给每年新入职的年轻人。近年来,仅在新疆野马集团,就有累计800余名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汉族等多民族农牧民前来务工,从事马产业相关领域的工作。
如今,梦想在血脉间延续。希尔扎提5岁的女儿夏克拉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后,总会奔向马场。夏克拉小小的身影翻身上马,眼神明亮如星,仿佛重现父亲童年的模样。
夏克拉现在是汗血马基地最受欢迎的小骑手,拥有自己的“粉丝团”。这个夏天,父女二人重返故乡昭苏,在天马文化旅游节的舞台上展示技艺,实现梦想。父亲怀抱女儿策马疾驰如箭,马蹄声和欢笑声在故乡的草原上合奏齐鸣。
在位于乌鲁木齐的新疆野马集团汗血马基地,夏克拉在为游客表演(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依托天马文化旅游节平台,不少昭苏农牧民实现向驯马师的身份转变,不仅提升了收入,也推动了当地马产业阔步发展。
在昭苏土生土长的巴依尔塔自幼爱马。二十多年前,他先后前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学习马术,成为圈内知名的马术教练。看到家乡的马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巴依尔塔于2023年回乡开办马术俱乐部和户外运动俱乐部,聘请当地20余名农牧民经过训练成为马术教练。
“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会跑的时候爷爷就把我放在了马背上。今后我还想继续扩大我的马术俱乐部,让更多人喜欢上马文化,喜欢上昭苏。”巴依尔塔说。
目前,昭苏县马匹存栏量达12.2万匹,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已构建起集良种繁育、竞技赛事、医疗防疫、交易流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依托独特资源禀赋,昭苏县仅2024年就举办了马产业品牌赛事149场次,不仅吸引了国内外骑手参赛,更带动了赛马育种、训练、马医、马匹交易等相关产业。2024年,马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约14.23亿元。
从昭苏草原到马术舞台,从孤独追梦到带领家族新生代驰骋,希尔扎提用十年光阴证明:当热爱浸透汗水,当传统照进现实,天马故乡的孩子,终能驾驭自己的人生,奔向更辽阔的远方。(记者王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