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刚刚擦过观礼台,09:16分,天空被整整六架“运-20”划开了两道长线——这一幕在人群里留下静默的呼吸。机器的轰鸣声没有任何花样,只有稳稳当当的“800千米时速”提示牌在脑子里闪。
——体格
机身长度50多米,翼展44米多一点,“最大起飞重量:220吨”,载重写着“66吨以上”。数字被漆在侧面,像一排不会动的门牌号。机腹放下踏板的时候,地面官兵抬头看,脖子弯到最大角度。
四台发动机把机身推向13000米的高度,巡航段里油耗表走得很慢。超临界翼型在阳光下不显眼,前缘圆圆的,后缘轻轻上翘,看着像有人拿尺子比过——角度合适就不改。
“伊尔-76”和“C-17”都曾被搬进会议室,工程图纸摞成两堆。设计队把气动、起落架、货舱架子一份份拆开,再拼进自己方案。最后在风洞里试好,把活塞的余震压到最小才收工。
——数字串
最大航程:7800千米,从南海跑到中东不折返。短跑道距离:不足600米即可抬头。电子设备换成新架构,显示屏亮度比“伊尔-76”提高不少,夜里也能看清线条。
价格表常常让人大声吸气——“C-17”停产前,美军采购价写着1。5亿美元到2亿美元,五眼内部交易多加“一千万到两千万”,数字后面只有零,没有形容词。印度签字时一口气把单价推到5。8亿美元,纸上盖了章也不好改。
伊尔-76MD-90A的合同翻来覆去。二〇一二年,俄罗斯写下“1394。2亿卢布”买三十九架,折成44。9亿美元;工厂算账才发现单架亏损多,二〇二〇年换成二十七架,单价立刻抬高三分之一。
——友好标签
运-20如果愿意出门,单价落在1。5亿到2亿美元之间。这条线对比“C-17”最末批次价格,差距不大;对比新版“伊尔-76”则略高,但航程、载重、短距性能写在那里,没有多余解释。
产能分配表里,国内需求排在第一栏。空军订单数目公开的不多,可工厂外的平板车日夜排队,早班晚班都带响铃。每年交付架次递增,外销窗口因此被压缩,数量不会大。
——出口意图
有人关心经济账:按1。8亿美元算,一批三架就能回收不少研发费用,还能给后续改型带流水。也有人盯着国家信誉,认为把可靠运输力送去友好地区,在联合演训、疫后人道投送时,能减少调度环节。
可观的另一个面:延伸链条。大型运输机走出门,发动机、机载系统、航材保障都得跟着走。备件库、训练席位、后勤软件同步输出,新的产业包便落地。
——场景
航展时观众排队进入机腹,抬头能看见固定钩座。工作人员指给大家:“空降车可以绑在这儿。”话音里没有夸张,只有事实。另一边,计时器读数指向30分钟,说明地面装载速度已过测试线。
医疗改装方案已在内部会签。货舱里可以挂模块化病房,小推车推进去就能落锁。数据写着:转化时间低于2小时。这一点与人道任务的对接,被单独标记为红色。
外面同类停产,国内流水线正常运转,这便是现状。有需求方盯准这一段空档,文件往往不谈大局,只谈“航程、载重、单价”,三项放在同一格里,用粗体字体盖过其他注释。
结尾没有口号,只剩一句反问:当“220吨”再次压在跑道上,谁会拒绝这样一张运力保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