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BNS通讯社最新报道,立陶宛首位女总理英加·鲁吉涅内近期在国内舆论压力下,公开表示将敦促中国恢复两国正常外交关系。
这位被国际媒体戏称为波罗的海三杰之一的女政客,其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强硬表态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有网友调侃道:看她那副趾高气扬的样子,活像只炸毛的母鸡,就这态度还想跟中国谈和好?更有人讽刺:真把自己当盘菜了,以为中国会买她的账?
从历史的过往来看,早年中国和立陶宛的关系其实很不错。自1991年建交以来,两国领导层一直保持交往,双方在各个领域都有合作。
尤其是2019年,立陶宛的高官多次来华参加会议,双方签署了关于立青贮饲草、小麦、野生海捕水产品输华议定书。两国的经济往来也称得上是密切,立陶宛从中获利不小。
然而,在2021年的时候,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原因是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触及中国红线,居然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的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
中方在事情发生之后反复强调:“立陶宛这举动明显是在国际上搞‘一中一台’,性质非常恶劣。”所以,中国外交部迅速召回驻立陶宛的大使,还要求立陶宛派驻中国的使节也及时撤回,这一系列操作就像把两国关系按下了冻结键似的。
在“台湾代表处”事件之后,这两国的外交关系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虽然没有正式宣布断绝外交,但实际上差不多已经走到“差点断交”的边缘了。
中国把大使叫回去之后,立陶宛也不得不把驻华大使撤走,双方只剩下代办级别的最低限度外交关系,这几乎就是在“冷处理”了,现代外交里也算是相当尴尬的局面。
紧随其后的,是一套让立陶宛难以承受的经济组合拳。立陶宛的出口货物在中国海关清关时,突然遇到了重重障碍。那些曾经在中国市场颇受欢迎的乳制品和啤酒,一夜之间失去了踪影。对华出口额断崖式下跌,让许多以此为生的企业苦不堪言。
更致命的是,中国市场的反制措施还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北京对那些含有立陶宛零部件的欧盟商品也亮起了红灯,形成了供应链上的“连带打击”。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连德国的汽车产业都因为使用了来自立陶宛的零件而受到波及,供应链一度陷入混乱。
这记响亮的耳光,不仅让立陶宛失去了遥远的中国市场,更严重的是,它还扰乱了自己赖以为生的欧洲经济生态。在欧盟内部,立陶宛逐渐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德国、法国这些欧盟大国,虽然口头上表示支持,但真金白银的经济补偿却迟迟不见踪影。
不少成员国开始将立陶宛视为一个不顾全大局的“麻烦制造者”,因为它的一意孤行,损害了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利益。立陶宛不仅经济上被孤立,外交上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嘴硬的总理心慌的民众
现在,皮球又踢回了立陶宛自己脚下。巨大的内外压力,让其政府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悖论之中。一方面,国内经济的阵痛和汹涌的民意,迫切需要修复对华关系。另一方面,执政者又被自己前期的强硬立场和背后若隐若现的外部势力绑架,拉不下脸来承认错误。
国内的反思声音越来越响亮。企业界叫苦连天,质疑为了台湾问题付出如此巨大的经济代价,究竟是否值得。
民调数据更是冰冷地反映了民众的真实想法:一份民调显示,高达44%的立陶宛民众认为,如果失去中国的投资,本国经济将陷入困境。
另一份民调则指出,47.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一个重要市场,立陶宛应该采取更务实的态度。甚至连民生都受到了波及,欧盟统计局2022年的数据显示,立陶宛的面包价格涨幅竟然高达66%。
面对这一切,新上任的总理鲁吉涅内和她的团队,展现出了一种极为“拧巴”的姿态。这位总理,此前曾是立陶宛工会联合会主席,履历上只有短短八个月的行政管理经验。有观点甚至认为,她可能是由欧美势力扶植的代理人。她对外宣称要向中国“施压”以恢复关系,这种强硬的喊话,更像是为了掩盖自己想要和解的真实意图,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而她的新任外交部长布德里斯,虽然也表达了希望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意愿,却同时坚称,关系恶化的责任不在立陶宛。这种既想缓和关系,又死不认错的态度,简直是把政治上的矛盾心态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种笨拙而强硬的和解姿态,或许正是其政治经验不足和受外部势力影响下的必然产物。他们似乎没搞清楚,北京的立场一直清晰而坚定:要想恢复关系,前提是立陶宛必须在涉台问题上采取实质性的纠正措施。空洞的喊话和推卸责任,在中国这里是行不通的。
英加・鲁吉涅内在2025年8月26日才正式成为立陶宛总理,议会投票中78人赞成、35人反对、14人弃权的结果,本身就显露出立陶宛国内的政治分歧。 这位44岁、从政还不满一年的新总理,此前以工会领袖身份闻名,外交经验并不丰富。
然而上任仅仅两天,鲁吉涅内就通过立陶宛国家广播电台和BNS通讯社多次就中立关系发表讲话。 她的外交团队同步宣布,将从外交纲要中删除“把中国列为重大安全挑战”的表述,还计划把两国代办级外交关系提升至大使级。
这不是偶然的事。立陶宛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上,一直把自己绑在美国战车上。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它担心俄罗斯威胁,于是习惯性往华盛顿靠。
为了表现“忠诚”,立陶宛不仅在台湾问题上冲在前面,还退出了中国主导的“17+1合作机制”,四处批评中国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它甚至鼓吹与台湾建立所谓“民主价值伙伴关系”,在欧洲国家里,这样的激进立场不多见。
笔者以为
立陶宛的这场外交风波,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小国在处理与大国关系时,一旦缺乏审慎的战略平衡和对自身利益的清晰认知,是多么容易陷入被动的困局。它那套“以小博大”的策略,试图通过地缘投机来换取安全保障,结果不仅没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反而让国家付出了经济受损、外交孤立和内部撕裂的沉重代价。
对于这样一个深陷泥潭的国家,中国未来在与之打交道时,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清醒。它的出路,绝不在于言辞上的强硬或软化,而在于其决策层是否能真正回归务实主义,从本国的长远利益出发,对那个造成当前所有困局的根源性政策,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刮骨疗毒式的调整。否则,任何隔靴搔痒式的表态,都只不过是下一场闹剧的序幕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