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宁夏频道
贺兰山东麓文化内涵挖掘暨“塞上湖城 大美银川”城市品牌推介会在京举办
品湖城诗意风情 探银川千年文脉
人民网记者 阎梦婕
9月16日上午,贺兰山东麓文化内涵挖掘暨“塞上湖城 大美银川”城市品牌推介活动在北京举办,此次推介会由银川市委、银川市人民政府主办,旨在以人民网总网演播厅为媒介,集中展示银川优势产业、文旅资源、风土人情,进一步提升“塞上湖城 大美银川”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银川市文旅推介官徐晔进行推介。人民网记者 梁宏鑫摄
银川市文旅推介官徐晔以生动的故事开篇,讲述去年夏天在贺兰山脚下遇到一位巴黎摄影师的经历——为等待阳光恰好照进太阳神岩画的眼睛,摄影师特意三次调整航班,从塞纳河畔奔赴贺兰山。这个故事恰是银川文旅魅力的生动缩影,也拉开了她对“一山藏文明、一河润风华、一城融古今”塞上湖城的推介序幕。
贺兰山南北绵延220余公里,跨银川市域近70公里,不仅是文化宝库,更是物产馈赠之地——贺兰山东麓已成为享誉世界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与宁夏西线旅游黄金地带。山中既有岩羊、鹿群等灵动生灵,也有记录古人生活的古老岩画;山脚下,西夏陵的夯土与石碑诉说着古国的辉煌与神秘,镇北堡西部影城则因《大话西游》《红高粱》等经典影片,成为“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见证,游客还能亲手酿造属于自己的“十八里红”,漫葡小镇的沉浸式演艺更能让人感受古今碰撞的奇妙。
而作为“母亲河”的黄河,在银川境内蜿蜒近84公里,滋养出辽阔壮美的土地与丰富的旅游资源。漫步黄河岸边,可追寻康熙亲征噶尔丹渡河的历史回响;乘羊皮筏子顺流而下,“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境尽收眼底;水洞沟遗址留存着四万年前先民的生活痕迹,藏兵洞不仅是地下防御工事,更见证了边民商贸往来与文明交融。黄河的馈赠远不止风景,鲜嫩的黄河鲤鱼、香甜的银川大米、透亮的长枣枸杞,每一口都是阳光与土地的味道。
如今来到银川,可以感受到“塞上湖城”的灵动之美:历史上“七十二连湖”的盛景,如今化作“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诗意画卷,泛舟阅海可赏水鸟翩跹,骑行环湖绿道能感受江南般的温润;览山公园作为最佳日落观景台,登顶可将贺兰山、湿地与现代都市天际线尽收眼底;古老的鼓楼矗立在现代繁华中,融合历史风貌与时尚消费;夜幕下的怀远观光夜市,以宫廷牛肉饼、辣糊糊等西北风味,成为银川最具烟火气的“深夜食堂”。
银川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中国八大类、110个基本类型旅游资源中,囊括了106个,被誉为“中国旅游微缩盆景”。
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进行推介。人民网记者 梁宏鑫摄
随后,深耕文化遗产保护一线28年的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以深情的讲述带领现场观众走进银川的千年历史长河。他分享了自己与西夏陵的不解之缘:1997年大学毕业便投身西夏陵考古工作,带领团队完成39平方公里考古调查与原始数据采集,经过14年不懈努力,西夏陵于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成果不仅是文物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彰显了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与坚定承诺。
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面,银川正通过多种创新方式让文化“活”起来:打造“文物+旅游”融合模式,推出长城遗址公园等精品旅游线路;以数字技术赋能,借助沉浸式VR、AR体验让观众“触摸”文物、“走进”历史;开发文创产品让文物融入日常生活;设计研学课程让青少年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
今年以来,银川文旅部门聚焦产业“功能重塑”与资源“结构升级”双轮驱动,以“演唱会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为发展主线,着力推动“商文旅、体文旅、农文旅、酒文旅”等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延长产业链条、激活消费动能,增强企业核心功能与竞争力,实现改革优化、提质增效,精心培育打造的“览山音乐引流”“西夏陵遗产活化”“滚钟口·日出之约”三大文旅IP,入选宁夏“十大文旅优秀案例”,助力银川市“两地五中心”建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