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风吹过扎陵湖畔
一块沉睡了2200多年的石英砂岩刻石
被确认为秦代遗存
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由此向西延伸
9月15日
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正式认定
青海省玛多县发现的石刻为秦代石刻
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尕日塘秦刻石”
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成果
也是我国目前已知
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它矗立河源,补史之缺
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黄河源头的37个秦篆文字
究竟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
我们将从自然环境、科学鉴定
文字细节等维度
带你读懂这块珍贵的秦刻石
要理解“尕日塘秦刻石”的珍贵
先得看看它“住”在什么地方
刻石地处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号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约200米。面向东南,背山面水,受风蚀和光照高温辐射影响较弱,利于长久保存。其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属高磨蚀性岩石,此为刻石历经两千余年自然风化仍能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
专家团队采用综合科技手段,为“尕日塘秦刻石”的真实性筑起了“铁证”。通过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分析,可见刻石文字具有明显凿刻痕迹,系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经矿物和金属元素分析,排除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与表面均含风化次生矿物,表明经历长期风化,排除近期新刻的可能。
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帮助下,可辨认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虽然有部分残损,但记载了一段2200年前的艰难跋涉。
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字区面积约0.16平方米,距地面约19厘米。专家介绍,刻石文字具有显著的“因形布字”特点,文字风格统一,属典型秦篆。
当看到“车” “到” “此”的刻字,不少人会提出疑问:秦代的马车,真能踏上这样的高原之路吗?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推测认为,车到青藏高原是完全可行的。一方面,从秦始皇的王陵出土的四驾马车来看,当时的马车制造技术非常高;另一方面,“五大夫翳”是有官职身份的人,他坐车上高原是完全可行的。青海各地发现的古代岩画中,频繁出现的车马形象表明,当时车辆已在当地得到普遍使用。
2200多年前
秦人驾着马车向西探寻河源与仙草
2200多年后
各领域专家学者来到黄河源区
探寻“尕日塘秦刻石”的历史真相
这块矗立在黄河源头的刻石
是新发现也是新起点
将继续见证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与源远流长
策划:胡国香
记者:白玛央措 杜笑微 史卫燕
设计:聂毅
统筹:牧小湘
学术指导: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教授 侯光良
来源:新华社
编辑:谢青玉 责编:张小千 监制:马振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