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事件后,北约紧急启动了第四条。
近期,波兰领空遭到无人机入侵,将北约和俄罗斯推到了开战的风口浪尖,特别是,12日俄罗斯还和白俄举行了“西方2025军演”,与此同时,北约多国也正在向波兰增派战机,要强化北约东翼防空安全。可以说双方互相威胁很多次,那么北约和俄罗斯为何仍是很难走到开战地步呢?
俄罗斯现在对无人机的依赖程度很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近一段时间俄乌冲突的局势变化。在进入9月份之后,俄军持续使用无人机攻击乌克兰目标,先是9月8日,俄罗斯发射无人机和导弹袭击乌克兰首都基辅,导致政府大楼起火,接着10日,波兰指控俄罗斯无人机闯入其领空,北约就此启动了第四条。就在16日,据《纽约时报》报道,俄军由于当天使用超过250架无人机对乌克兰发动袭击,同日,哈尔科夫市的国家药科大学和尼古拉耶夫地区的民用物流中心也遭到攻击,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而俄罗斯持续打击,不只是让乌克兰基础设施损失惨重,同时这也是心理战,让乌克兰国内的反战情绪蔓延。这难怪泽连斯基会表示,如果普京愿意谈领土问题,他也准备面对面协商,“哪怕不想看到对方那张脸”。
从中也能看出来,一方面无人机已经成为俄罗斯打击乌克兰的重要装备,另一方面是,乌克兰防空漏洞越来越大。因此在波兰遭到无人机入侵之后,也一口咬定这就是俄罗斯干的。而北约也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波兰总统同意北约在波兰常驻军队。
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于14日签署决议,同意北约部队常驻波兰。英国宣布将皇家空军战机加入防空任务,同时部署空中加油机和雷达支援,强化东翼防御。北约秘书长吕特表示,“东方哨兵”系统将整合丹麦、法国、英国、德国等盟友资源。
面对北约想强化东翼防空部署的意图,俄罗斯俄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其社交媒体上公开警告称,如果北约在乌克兰上空设立“禁飞区”,允许击落俄方无人机,那就等于正式宣战。
因此,能看到当前北约和俄罗斯都在相互试探,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在于双方都清楚全面战争成本巨大,尤其是核武国家之间,爆发冲突意味着高风险与巨大经济、政治压力。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灰色地带博弈,双方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施压、收集情报、塑造心理优势,同时避免直接开战。可以说,频繁试探既是战略信息收集手段,也是心理和政治博弈的体现,既显示威慑力,又保持可控风险。
那么双方为何都只敢试探不敢动手呢?答案还是核战没有赢家!对于北约来说,俄罗斯是核大国,军事力量不可小觑。虽然北约整体军力在数量和技术上占优,但一旦发生直接冲突,那必然会是核战争。因此,北约在援助乌克兰的同时,始终小心翼翼,避免与俄军直接交火。
俄乌冲突当前越打越烈,双方都想在和谈前占据更多筹码。
而俄罗斯的逻辑同样明确,虽然其当前在乌克兰战场上占据上风,但对手如果换成北约,那几乎是自杀行为,因此,俄方的强硬言论与军事行动,多数带有威慑性质,而非真要扩大战局。梅德韦杰夫等领导人的高调发言,更多是政治姿态和舆论策略,用以巩固国内民意和向国际社会展示姿态,而不是真正开战的信号。
毕竟现代战争早已不仅仅是兵力和武器的比拼。信息战、经济制裁、代理人冲突、能源博弈等手段,往往比直接开战更具效力,在2022年以后,北约通过支持乌克兰来消耗俄罗斯,俄罗斯则通过能源出口、难民压力和网络攻击等方式反制,双方都在利用非直接手段争夺战略优势,而非贸然选择全面战争。
在上述的所有因素中,核威慑无疑是最关键的制约,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之一,而北约中的美国、英国和法国也是核国家。这意味着,一旦常规冲突升级,核武器使用的可能性就不能排除,哪怕一开始双方并无此意。
然而,一旦核武器被动用,直接伤亡只是开端,更严重的是核辐射、全球气候异常、农业崩溃、国际秩序瓦解等连锁效应。核武器的毁灭性,使得双方即便在紧张局势下,也必须保持克制。
核威慑之所以成为大国之间避免直接冲突的“压舱石”,是有现实基础的,俄罗斯时不时强调核能力,提醒北约不要逼得过紧;北约在支援乌克兰时,也刻意避免提供能直接攻击俄本土的武器,防止局势失控,双方都明白,全面战争意味着双方都可能承受不可承受之重。
因此,北约和俄罗斯迟迟不开战,并非因为某一方真正热爱和平,而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双方清楚,全面战争代价高昂,核威慑让谁都不敢轻易按下按钮,冲突很可能会继续存在,但会维持在代理战争、外交博弈、经济制裁、信息战的层面,而非直接开战。
可以预见,这种“斗而不破”的局面可能会持续很久,只要核威慑存在,只要全球经济体系未完全崩解,北约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将继续以非直接手段维持。这种局面虽充满不确定性,却也意味着,真正的大规模战争仍是双方最不愿选择的选项。
近年来,俄罗斯多次对西方亮出了核威胁。
总的来看,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博弈,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典型缩影,高强度对抗,低频直接冲突,核威慑与全球化结构共同作用,使得“嘴上吵、刀上试、手不出”的状态成为常态。面对这种局势,观察者应理解:紧张不等于战争,威慑往往比开战更有效。双方在核威慑阴影下的理性克制,正是防止全球灾难发生的重要屏障。
就像爱因斯坦也曾警告:“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第四次一定是用木棍和石头。”在核威慑的阴影下,这句话显得格外现实。
好,关注小彻,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