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仕府大院小区前的万乐城广场上灯火辉煌、人头攒动,配备统一标志的餐饮小黄车摆放整齐等待着食客的光临,摊主的吆喝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人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诱人的食物香气。吃饭的、聊天的、排队等餐的,人人脸上都洋溢着轻松的笑容,烟火巷生活集市在夜幕下热闹起来了。
万乐城广场背靠仕府大院小区,毗邻安康学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对面还有安康中心医院北院区,流动人口众多。随着董家沟路通车,路口增加了许多流动摊位。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流动摊贩聚集、占道经营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突出的“治理困难区”,周边居民“想吃不敢吃”反映强烈。
群众的“痛点”就是工作的“重点”。汉滨区建民市场监管所聚焦群众关切,以服务民生、优化环境、促进消费为目标,以万乐城“烟火巷”生活集市为试点,主动联系街道办、城管等部门,以“疏堵结合、规范提升”为路径,推动建成集烧烤、卤菜、主食、地方小吃等六大品类于一体的“烟火巷”生活集市,推出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昔日“脏乱差”转身成为“安康夜间经济地标新名片”,让市场监管“力度”与“温度”同步彰显,真正实现“小摊位”托起“大民生”、“小切口”推动“大治理”。
管理做“减法”,服务做“加法”
为推动摊贩从“流动”到“落户”,建民市场监管所多次深入到该集市开办单位走访,主持开展食品安全业务指导,主动和开办单位负责人深入交谈,为集市的筹建和发展提出了颇多建设性意见,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出谋划策,并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多部门联合引导流动食品摊贩入驻集市,统一办理摊位证、健康证、食品经营备案证等相关手续,实现“持证经营、亮证上岗”。
在食品安全方面,执法人员推行“明厨亮灶”简化版管理模式,要求所有摊位建立进货台账,严格食材溯源,承诺不使用来路不明、过期、变质的食品原料,杜绝隔夜食品。还要求每个摊位必须安装燃气报警器,切实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大大降低安全隐患。同时开展了涵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应急处理、明码标价与计量器具使用等内容的专项培训,全面提升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食品操作规范意识。
监管有“精度”,治理有“温度”
为巩固长效管理,建民市场监管所根据夜间经济特点,实施片区式管理,适时调整监管时段、频次和力量,重点围绕食品安全、计量器具和燃气具等开展检查。积极指导开办单位妥善处理消费维权事宜,推动实现“消费纠纷不出集市、安全问题源头管控”。同时督促企业每天安排专人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区卫生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问题。积极推行“摊前三包”卫生责任制,明确经营者的保洁义务和责任,确保收摊后地面干净,环境整洁有序。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和日常管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共同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的合法权益。
“以前在外面吃东西总担心拉肚子,现在每个摊位都干干净净、明码标价,还有投诉公示栏,我们逛得踏实、买得放心!更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城市温度。”正在带孩子买宵夜的市民李女士说道。
“烟火”更旺,“口碑”更响
在开办单位与商户的共同努力下,烟火巷既保留了热闹繁华的“烟火味”,又展现了文明有序的“新气象”。如今,万乐城烟火巷已吸纳来自恒口、五里、张滩、关庙等镇办的60余个从业人员稳定经营,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人气更足、口碑更响。截至目前,该集市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和消费投诉,不仅成为辖区夜间消费的热门场所,更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流动摊贩集中治理新模式,为汉滨区打造“食品安全示范区”提供重要支撑。
据悉,建民市场监管所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服务型监管”,围绕夜间经济、小餐饮治理等领域推出更多便民惠企措施,真正让“监管所为”变成“群众所赞”,让“夜市烟火气”陪伴城市更安心、更长久地升腾。(通讯员 侯开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