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大学》其实就是讲了三纲(大学的原则)、七证(大学的心法)、八目(大学的方法)。
《大学》的目的和原则: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的心法:知、止、定、静、安、虑、得;
《大学》的方法和路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我们要清楚到底什么是大学?
小学:侧重于事,学洒扫应对、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文字训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学习行为规范、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大学:侧重于理,主要是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如果说小学是打好地基,大学则是设计和建设大厦。
我们首先来看下《大学》的奋斗蓝图:
大学的目的和原则是什么?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两个“明”前面一个是动作,发扬;后面是形容词,光辉,发扬光辉的美德,其实就是公德,太阳底下的“德”。
如果说小学是私德,那么大学就是公德。
亲民:发扬公德为什么要亲民?
一是行为上要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是心理上要亲,核心是天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你要有这种整体心,而不是分别心,你才能真正做到亲民,看到别人的父母和兄弟就像看到自己父母和兄弟。
正如王阳明《大学问》说:
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 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悌之明德始明矣!
止于至善:至善就是极致的明明德和亲民,全部是公德,而没有私德。在这种社会,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安顿和照顾。
其实就是儒家在《礼记》中描述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有人说大同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还是有点不一样。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实现按需分配。
孔子说的大同社会是一个贤人政治和民主政治,是从道德的角度而言,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从经济角度而言。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看下他的动词,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其实都是在说大同,而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有偏见。
大学的方法和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人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说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
讲这种话压根不懂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讲究心物一元,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在格物,只不过“物”的大小和规模不一样。
修身先正心,正心要平复四种情绪:愤怒、恐惧、好恶、忧患。当我们有这些情绪的时候,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愤怒,容易鲁莽行事;恐惧,容易止步不前;好恶,容易过于亲密或疏离;忧患,容易患得患失。
同时,这些情绪还会直接伤害我们的身体。
中医讲,怒伤肝,恐伤肾,喜伤心,思伤脾。
齐家先修身,修身要警惕五种分别心: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
有了这些分别心,我们很难与家人保持合理的关系,或过近,或过远。更难以保证平等、公平对待每一位家庭成员。
治国先齐家,齐家三大关键:孝、悌、慈。孝的人才会忠,才能事君,现在来讲就是上司。
悌的人,才能事长,懂得尊重前辈。慈的人,才能命令众人,否则难以心服口服。
平天下先治国,核心是絜矩之道:其实就是尺子和标杆,上位者尊敬老人,下面就会孝顺;上位者尊敬长辈,下面就会尊敬长者;上位者体恤孤寡,下面就不会遗弃生命。
要有同理心,比如,你不希望上司这样对你,你就不要以这种方式对待下属。
要以民众的喜好为喜好,以民众的厌恶为厌恶。
还有,正心先诚意,诚意先致知,致知先格物,这三点《大学》没有展开来讲,我们结合阳明先生的意思,进一步阐述:
正心先诚意:前面说过正心的关键是不要有情绪,或者是过分的情绪,平复情绪的关键在于诚意。
什么是诚意?
意,就是对外物的倾向,说到底就是你和外物(人或物)的合理关系。王阳明说: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比如,看到一个可怜人,你立马有了仁这个关系;你朋友过来,立马有了义这个关系;你看到上司,你立马有忠这个关系。
有人说这是假的,是道德绑架,不是发自内心的。其实,要发自内心,还必须致知,也就是诚意先致知。因为意的本体是知。
致知就是致良知,就是人对环境的整体感知之心。我们经常讲的要讲良心、要有良知,其实是说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考虑他人、考虑彼此的关系。
就像朋友经常请客,但你一直是铁公鸡,这就是没有致良知。
那怎么才能致良知呢?因为良知是本体,这个良知要在事上来磨炼、清晰和扩充,这个就叫格物。
致知先格物,格物就是在一件事一件事来抵达和扩充你的良知。格物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格除物欲,这是致知的减法,你只要去掉外物的占有欲和分别心,你才能合理感知外物;
第二层是正事,这是做致知的加法,格就是正,物就是事,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合理关系,仁义礼智信就是在说这种关系。
第三层是定位,还原事物本来的位置,这个伦理关系对应到天理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