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傅涯在哥哥的影响下,带着弟弟妹妹千里迢迢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一段时间后,陈赓被分配去总校文艺工作团工作,傅涯自己工作努力,次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傅涯和陈赓不期而遇,陈赓风趣豁达,给傅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傅涯漂亮的容貌,文雅的气质也同样吸引着陈赓。
然而,正当两颗心越靠越近时,一个巨大的问题横亘在两人的面前,傅涯的家庭社会关系太过复杂,因而,陈赓无法同她建立恋爱关系,对于陈赓而言,这无疑是晴天霹雳。
傅涯自己也迷惑不已,她早在1938年就从江南投奔延安抗大,一年后便入了党,从未脱离过组织,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事后,总算是查清楚,原来,她是受到大哥的影响,在组织上查清傅涯大哥问题的日子里,傅涯和陈赓度日如年。
或许,陈赓和傅涯的红线牵得太紧,在邓小平的关怀之下,陈赓和傅涯终于走在一起,多年后,再回忆起这段小插曲,傅涯仍旧感慨万千。
虽然两人已经成婚,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一直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纵然是全国解放后,因为工作关系,分离于他们而言依旧是家常便饭。
在基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傅涯被调去中央组织部,1949年,傅涯在中组部负责干部档案工作,解放后,傅涯的大多数时间仍旧在这里供职,主要还是作干部工作。
纵然工作忙碌,陈赓依旧不忘对子女的教育。
1960年,陈赓吃完饭后,同几位警卫员出门散步,途中路过一个商店,发现大家都在不约而同的进行面包的抢购,里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个老奶奶,她手里牵着一个小女孩,挤了好几次多无济于事,最后只能默默在一旁看着,过了一会儿,人数有所减少,她继续往里挤。
看到这一幕,陈赓一直默不作声,警卫员主动问了一句,他们要不要去帮一帮这个老人?哪料,陈赓摇了摇头,面包的数量本就有数量限制,此次他们出手帮了老人,那么其他人就吃不上了,倘若他们这次出手相助,倘若再遇到这种情况又应该怎么办?
话虽如此,警卫员还是眼尖的发现,将军的脸颊落了两行清泪。
在那个年代,想要购买东西就得出示相关票据,就算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东西。其实,对于这一场景,警卫员已经习以为常,所以他没有办法感同身受,陈赓将军的泪点是什么。
不久,陈赓回到了家里,然后将自己的家人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将相关票据作废,他们只需要将足够的米买来就可以,不要再去和百姓争面包那些。
炊事员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第一时间提出异议,将军的身体本来就不够好,急需影响,而且,只有他们一家这般做,其他人不如此,只能解决十分问题。
陈赓摇摇头,他们少吃一点,别人就可以多吃一点,勿以善小而不为。
紧接着,陈赓又将儿子叫到身前,告诉他,如今是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生活都特别的艰苦,家里的生活条件好一些,都是国家给他的照顾,他们小小年纪不应该享受,须得搬进工厂集团宿舍,和工人们同吃同住,而且,如果没什么事情,他们也不要往家里面跑,一星期回去一次就可以了。
警卫员将一切尽收眼底,他总算是明白了将军的那滴眼泪,那分明是将军爱民的体现啊。
然而,一年后,陈赓将军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张照片是傅涯带着孩子们在陈赓将军遗体旁拍摄的照片,更是他们最后一张全家福。
照片中的傅涯才43岁,却不复以往的光彩夺目,此时的她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丈夫,脸上满是悲伤。
陈赓因病去世后,傅涯一边工作,一边抚养着他们的几个孩子,还要抽时间研究陈赓日记。傅涯退休的几年时间里,更是将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对陈赓革命生涯的回忆和研究之中。
对于自己的工作,傅涯非常重视,在她看来,自己就是一个活档案,她也曾给一些同志作过证,将她自己所知道的历史事实讲出来,因而,口碑档案非常的重要,她为自己能做档案工作而感到自豪。
即便到了80多岁,傅涯仍旧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更是脚底生风,还能端着几十斤的塑油桶在院子里面浇花,她觉得自己在锻炼身体,倒是让不少人羡慕。
其实,经年过去,不仅是傅涯,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陈赓将军为革命做出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