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中国,第一次冲进全球创新力前十。这不是某个民间榜单随便编的,而是联合国旗下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出的《全球创新指数》。长期霸榜的还是熟面孔:瑞士第一,瑞典第二,美国第三。接下来韩国、新加坡、英国、芬兰、荷兰、丹麦,然后中国。对,德国掉出去了,排到第11。要知道,这可是德国《明镜》周刊重点报道的新闻。换句话说,欧洲看着心里酸,美国更是如鲠在喉。
但别急着自嗨。榜单背后,同样写满了冷冰冰的提醒:全球创新在减速,研发投资在缩水。2024年研发支出增速从去年的4.4%掉到2.9%,2025年还可能继续滑到2.3%。换句话说,全世界的创新引擎都在“转速不足”。企业的实际研发投入,被通胀一冲,只剩1%的增长,比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4.6%)差得远。风险投资更扎心,几乎全扎堆在美国AI上。看似热火朝天,其实是结构极度畸形。
放到大环境里看,中国能挤进前十,已经算是逆势上扬。要知道,中国在2011年才刚刚开始逐步攀升,一路挤压掉一堆老牌工业国,硬是把自己顶进了前十。更讽刺的是,德国掉队,理由也被戳破:工业数字化转型太慢。一个号称“工业4.0”的制造强国,卡在“软件+数字化”上掉链子,被中国超过,滋味能好受吗?
再看前排的瑞士、瑞典。这俩国家人口加起来还没中国一个中等城市大,但靠金融、教育、研发体系和稳定的产业生态,死死霸榜十几年。美国呢?没话说,全球AI风险投资的大头都在它那。但美国的问题也很明显:钱越砸越集中,赌的是AI这条大马路,别的领域在被边缘化。今天风光,明天未必可持续。
这就是冲突点:中国第一次站进“前十俱乐部”,正值全球创新整体放缓。某种意义上,这反而给了中国窗口期。别人引擎减速,你哪怕多踩一点油门,就能迅速缩短差距。问题是,中国能不能持续加速?这不是喊口号,而是硬碰硬的考题。科研环境能不能少点官僚,多点自由?资金能不能真正砸在原创,而不是花架子?大学和实验室能不能耐住寂寞,不光做论文KPI,还真敢在前沿领域“破圈”?
要知道,中国上榜的背后,并不是完全靠“新产业”撑起来的。过去几年,专利申请量、制造业升级、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这些都是硬指标。华为、中兴、比亚迪、光刻机产业链里那些小厂,都在扛着往上冲。可另一边,你不能假装没看到:核心芯片还在卡脖子,材料学、基础科学积累仍旧偏薄,风险资本在AI热潮里也有盲目跟风。前十,是成绩,但更是提醒:能进来,不代表能坐稳。
影响在哪?一是对外部。美国那边肯定不爽,中国一旦在创新榜持续站稳,就等于它的“科技围堵论”被啪啪打脸。德国和欧洲则会更加焦虑,数字化慢一拍,就意味着未来产业竞争失血。二是对内部。社会预期已经拉高,中国人对“科技自立”的容忍度在上升,但耐心在下降。如果投入看不到结果,公众情绪会立刻反噬。创新最怕急功近利,一旦被资本裹挟,爆款领域狂热,冷门领域没人投,就会重蹈美国的单一化风险。
接下来的关键变量其实就三个:政策定力、科研生态、资本耐心。政策定力要做到真投真扶,不是“一阵风”运动;科研生态要敢于让失败存在,不要总拿成果论英雄;资本耐心更关键,别光盯着AI和新能源,还得看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硬核科学。中国这次冲进前十,等于一脚跨进门槛,但能不能走进大厅,甚至坐上前排,还得看接下来的十年怎么跑。
所以,中国创新进前十,既是掌声,也是一巴掌。它提醒你:世界在减速,中国不能松劲;别人掉队,不等于你能躺赢。进了前十很酷,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能不能撑住,就看中国是不是敢真把“创新”当信仰,而不是当口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