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被誉为“激光雷达第一股”的禾赛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近两年来首家回港上市的中概股。此次上市全球发售1700万股B类普通股,募资净额预计达37.06亿港元。
然而,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禾赛科技正依靠“降价降线”策略抢占市场,其毛利率问题也遭到知名做空机构蓝鲸资本的公开质疑。
业绩增长背后的降价策略
禾赛科技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亮眼:营收7.1亿元,同比增长53.9%;净利润4400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业绩增长主要源于激光雷达交付量的激增。第二季度,禾赛科技激光雷达产品交付量达352,095台,同比增长306.9%。
其中,ADAS相关产品交付303,564台,同比增长275.8%;机器人应用领域交付48,531台,同比增幅高达743.6%。
2025年上半年,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量达54.8万台,同比增长276.2%,已超过2024年全年交付总量。
9月15日,禾赛科技宣布与美国领先的Robotaxi企业签订价值超过4000万美元的激光雷达订单,成为其唯一激光雷达供应商。
尽管业绩增长迅猛,但禾赛科技的毛利率问题引发了争议。2024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42.6%。
今年3月,美国沽空机构蓝鲸资本发布做空报告,质疑禾赛科技毛利率合理性。
报告指出,随着低利润的ADAS产品收入比例增加(从2023年的40%上升到2024年的62%),整体毛利率理应下降,但禾赛科技的毛利率却不降反升。
蓝鲸资本认为,这一数据不符合财务逻辑,并质疑禾赛科技的盈利能力可能是捏造的。对此,禾赛科技回应称指控毫无根据。
降价降线的市场争夺战
为抢占市场份额,禾赛科技采取了“降价降线”策略。在车规级市场,公司将主力产品线之一的ATX系列从128线降至64线,售价大幅压降至数百元级别。
这一策略让禾赛科技成功打入10万元级别车型市场,扩大了市场覆盖面。公司CEO李一帆曾明确表示:“2025年将激光雷达价格减半”。
在机器人领域,禾赛同样依靠低价产品打开市场。例如,供应给追觅割草机器人的激光雷达以16线产品“JT16”为主,这是一款入门级配置的360度机械式激光雷达。
“降价降线”策略虽然短期内扩大了市场份额,但也存在性能妥协的隐患。
64线ATX系列与128线产品相比,在点云密度、测距精度和环境适应性上存在明显差距,可能在复杂天气条件下感知能力不足。
在机器人领域,16线的JT16激光雷达与高线数竞品相比功能有限,抗干扰能力较弱,感知稳定性不及高线数产品。
除了内部挑战,禾赛科技还面临外部技术路线之争的压力。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激光雷达与纯视觉两种技术路线之争仍在持续。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坚定纯视觉路线,曾多次公开“炮轰”激光雷达路线。国内车企小鹏汽车也明确表示在辅助驾驶领域将坚持纯视觉路线,其硬件成本较激光雷达方案降低60%以上。
随着纯视觉技术通过算法优化不断提升感知能力,部分车企开始重新评估激光雷达的必要性,若这一趋势持续,激光雷达的市场需求可能萎缩。
未来的道路仍然充满挑战。禾赛科技能否在低价策略与盈利能力之间找到平衡,能否在技术路线之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仍需市场检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