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 桂生于斯——典籍中的八桂文化展”中的交互式装置为读者带来更丰富的观展体验郭凯倩 摄
当科技浪潮袭来,以数智技术重塑公共文化服务形态已成为时代趋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简称“广西图书馆”)把握这一机遇,在数智技术赋能业务全场景建设方面进行实践,为读者带来更人性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
在向智慧图书馆的转型之路上,广西图书馆没有忘记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打开图书馆的官方网站,除常规版本外,专为视障人群与老年人设计的“无障碍版”和“长者版”格外醒目。这两个版本集合了语音朗读、键盘导航、屏幕阅读器、点字显示器等辅助技术,不仅打破了视障读者的信息获取壁垒,更降低了老年人的操作门槛,同时实现了计算机、平板、手机等多设备端的兼容,让不同群体都能平等享受数字阅读服务。
广西图书馆馆长秦小燕介绍,图书馆曾做过一项调研,截至2023年12月,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中,具有无障碍功能的仅占20%,建设关怀版的仅占5.7%。针对这一现状,广西图书馆在2023年网站改版中重点推进适老化及无障碍智能服务建设,并于2024年全新上线“无障碍版”和“长者版”。同年7月12日,该馆网站成为全国首家通过中国互联网协会PC/WAP双端测评并获信息无障碍标识的公共图书馆网站。获认证以来一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网站独立访客近400万人次(年度新增近218万人次),无障碍辅助控件与“长者版”触发27.34万次,为特殊群体搭建起触手可及的文化服务。
如果说无障碍服务是智慧化的显性表达,那管理系统的升级则是支撑服务升级的隐性基石。自20世纪90年代启用自动化管理系统以来,广西图书馆的技术迭代从未停歇,但传统系统难以适配日益繁杂的业务需求与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历经多年调研与选型,该馆最终将管理系统升级为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超微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AI LSP),实现了从工具型应用向智慧化平台的转型。
“超微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不是简单的传统功能线上化,而是通过业务功能模块化和技术架构现代化的双重革新,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的智慧服务平台。”秦小燕说,平台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当前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需求,也为未来的业务创新和技术演进奠定了基础。
平台的优势首先体现在架构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上:采访、编目、流通、检索、用户管理等传统模块,被拆分为独立的微服务个体,支持按需采购、按需扩容,单个服务出现故障也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大幅提升了运营可靠性。其次,平台突破了传统系统的管理局限,实现对纸、电、视、听等各类型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发现和统一调度,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智慧决策和智慧服务是平台的核心亮点。平台能够整合借阅、检索、门禁、电子资源访问等各类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业务决策支持,让图书馆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更值得关注的是,基于AI大模型的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和逻辑推理等技术,还能衍生出多样化智能场景,通过AI馆员的方式随时随地向读者提供多元、精准服务。
数智技术的价值还在于,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态走进大众。广西图书馆今年4月推出的原创大展“钟灵毓秀 桂生于斯——典籍中的八桂文化展”,以典籍为脉、科技为媒,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让古籍中的八桂文明“活”了起来。
在展览的“廖江竹枝词”沉浸式互动空间,主办方以清代诗人韦丰华所作《廖江竹枝词》十七阕长诗绘制的长卷为蓝本,利用混合现实技术、多模态感知和光粒级3D动态渲染进行多维创作。读者站在长卷前动一动手,就让长卷里的山歌“唱”起来、天琴“奏”起来、竹竿舞“跳”起来,犹如置身于原生态歌圩之中,沉浸式感受广西“三月三”的场景和民俗。
“广西十二世居民族智能交互屏”则构建了多维文化科普矩阵。该装置聚合图书、期刊、音视频等馆藏数字资源,并根据不同民族不同主题进行专题展示,同时辅以民族互动小游戏,为读者提供可读、可听、可玩的多模态阅读体验。
此外,历史名人互动墙、“典阅八桂”体感阅读、“一起做一碗广西米粉”互动游戏屏等设备遍布展厅不同位置,通过二维码、点触、体感感应等技术,让典籍记载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参与的互动场景。
“整个展厅的互动场景无处不在,真正让古籍中的文字与场景‘活’了起来。” 秦小燕说。
2025年9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图书馆转型不能落下特殊群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