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袁鑫悦 李君彦 福田街道作为深圳核心城区,30米以下老旧建筑占比超60%,老旧小区楼顶普遍存在隔热差、积水漏水和杂乱荒芜等问题,极大程度影响顶层住户的生活质量,但缺管理、缺经费又导致问题迟迟无法解决。近日,福田街道执法队联合社区、物业以及居民代表通过创新应用“免维护、轻改造、低荷载”生态技术,在福滨新村4栋成功共建一片屋顶绿化空间。该项目以“零荷载威胁、低维护成本”为核心优势,为深圳高密度城区既有建筑立体增绿提供可复制样板。
破题老旧小区:楼顶的“绿色逆袭”
荒芜、杂乱、破旧,这是大多数的老旧建筑楼顶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如何盘活楼顶这一片潜力巨大的空间,“绿色”不失为一种全方面兼顾的选择。当居民们踏上改造后的楼顶,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他们对“空中荒地”的认知——立体绿毯自然舒展,原先斑驳开裂的防水层已被充满生命力的绿色覆盖,整个楼顶仿佛盖上了一件会呼吸的生态毯。这场“绿色逆袭”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见:室内温度较改造前平均下降5℃-8℃、常见的渗水痕迹消失了。改造后的屋顶与福田中心区现代化楼宇的空中花园形成巧妙呼应,为老旧社区镶嵌上充满生机的“绿色宝石”。
改造前的楼顶环境
赋能城市更新:生态效益“轻装上阵”
“轻量化楼顶绿色”其意义远不止于美化环境、改善顶层住户生活,它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为高密度城区生态更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路径。由节能隔热草构成的绿色覆盖层能够有效反射阳光,吸收热量,有效改善顶层住户内部闷热情况;“永动机”式种植包的蓄水能力,让楼顶在降雨期间成为天然的“微型海绵”,实现了雨水的就地消纳和资源化利用,契合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这种“轻装上阵”的模式,无需大规模拆建,无需巨额投入,更无需担忧建筑结构安全,以最小的生态“足迹”,撬动了最大的环境效益,成为城市有机更新中极具性价比的生态解决方案。
“百千万共建”:从“空中荒地”到“生态绿园”
福滨新村楼顶绿化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其践行了一条“共同缔造”的老旧小区治理新路,成为“百千万共建”行动的鲜活缩影:由街道牵头,但绝非“独角戏”。社区党委深入动员群众,企业积极出资共建,物业配合协调保障,居民代表参与方案设计讨论和后续管理规则的制定。各方职责清晰、优势互补,形成了“街道引导、社区协调、企业帮助、物业支持、居民主体”的共建共治格局。对于饱受楼顶问题困扰多年的居民而言,改造带来的变化是立竿见影的,住在顶层的李女士提到:“夏天室内温度明显下降了,雨季也不再担心屋顶渗漏的烦恼,现在有开窗即见绿意盎然的‘空中花园’,我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切实改善!”
楼顶改造完两个月后
福滨新村4栋屋顶的这片“轻绿”,是福田街道在城市高密度建成区探索绿色更新、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的一次成功实践。它生动诠释了:以创新技术为支撑,以多方共治为路径,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老旧小区同样能实现“轻量化”的绿色焕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