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或许觉得,对美3500亿美元投资计划能让美国消停一会儿,没想到他刚回国不到两周,近500名全副武装的执法人员突袭了美国佐治亚州一座正在建设中的现代-LG电池工厂的工地,逮捕了475名工人,其中大多数是韩国人。
一边是高调宣传的“合作共赢”,一边却是手铐、巴士和拘留所,这事赤裸裸的打了韩国企业的脸。
既然“事出有因”,这件事的“因”是什么呢?
这座电池工厂是现代汽车和LG能源解决方案联合投资的大项目,选址在佐治亚州,按照计划它将为美国本土的电动汽车制造供应电池,并带动数千个本地就业机会。
可以说这个项目是特朗普政府一直以来推动“制造业回流”和“在美建厂”的典型案例。
但谁也没想到在工厂还没完工的时候,移民执法局(ICE)突然出手,抓走了将近500名工人。
根据现场工人的描述,执法人员戴着面罩、端着步枪,进入施工区域,要求所有人靠墙站好,核对身份信息后,把一车车人送往百余英里外的Folkston移民拘留中心。
有人试图躲进通风管道逃跑,还有人跳进污水池,甚至有报道称有人在被押运时试图掀翻执法船。
这些场景听上去更像电影片段,而不是发生在一个合资工厂的真实新闻。
而很多人看完新闻后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刚刚签了投资协议吗?怎么还这样对待韩国企业的工人?
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签证。
像这种海外企业在美国建厂的项目,早期往往需要从本国派来一批技术工人来安装设备、调试系统、培训美国本地员工,这些工作并不适合直接雇佣美国人,因为涉及很多专有技术和流程,需要“自己人”来操作。
可美国的签证政策并没有为这些“短期但关键”的工人提供足够的通道。
比如H-2B签证名额有限,审批流程又慢,而商务签证或旅游签证又不允许“真正动手干活”。
于是企业只好“打擦边球”:有的通过第三方包工,有的用不那么合适的签证类型来应急。这就是所谓的“灰色地带”——大家都知道不太合规,但也没人严格追究。
韩国企业在美国建厂时,这种做法已经成为某种“行业共识”,一位韩国政府官员曾坦言:“美国要求我们投资建厂,却又不给人合法来工作的签证,我们根本很难按时完成项目。”
所以以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为啥就突然动手了?
之前因为项目关系到就业、税收、地方经济发展,大家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工地进度上,而不是工人护照上。
但这次不一样——联邦政府突然高调执法,州政府也全力配合,一下子就把整个项目推上了风口浪尖。
刚刚同韩国总统握手签协议,转头就对韩国企业动手,这种反差太大,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笑着迎客人进门,接着扣上手铐送进屋”。
突袭之后,韩国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各大主流媒体头版刊登了被戴手铐工人登上大巴的照片。一些评论直言,这不是执法,而是羞辱。
韩国政府虽然没有公开抗议,但企业已经开始“自保”,现代汽车宣布将重新评估员工赴美出差的审批程序,三星则更谨慎,直接要求所有赴美短期工作行程不得超过两周。
这说明企业对美国政府的信任正在下降,毕竟哪怕投入了资金、签了协议,也不能保证不被“突然翻脸”。
特朗普政府一直强调要让制造业回到美国本土,很多外资企业正是在这个口号下,才愿意投入巨资在美国建厂。
但如果政府一边说“欢迎投资”,一边却不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比如签证便利、政策配合,那就很容易让企业陷入“两难”。
更棘手的是这种“灰色地带”并非企业自愿选择,没有合法通道,就只能走不那么合法的路,可一旦政策风向变了,企业就成了“替罪羊”。
并且现代、LG、三星是韩国顶级企业,也是美国长期以来的合作伙伴,如果连它们也会突然“被突袭”,那其他国家的企业会怎么想?还敢轻易在美国建厂吗?
特朗普政府必须要明白,信任比投资更难建立,也更容易崩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