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河南的李先生登录个人所得税APP查看时,意外发现自己只做了餐饮工作,却有一家建筑公司每月都打4000多元的工资,而自己从未见过这笔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笔钱必须要还吗?
这事儿还真不算新鲜。每年个税汇算清缴一到,类似“我被入职”“我被高薪”的新闻就冒出来一箩筐。
有人莫名其妙成了金融高管,月薪八万;有人被十几家公司同时“雇佣”,年收入百万起步。看着像段子,背后却是真问题。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让我们推导一下新闻案例里整笔钱的走向流向:姐姐干活→老板需发薪→姐姐无卡→弟弟卡号被征用→财务软件里“姓名栏”填弟弟→个税系统抓取→李先生“被入职”。
于是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从技术流程上看,企业给员工申报个税,只需要三个信息:姓名、身份证号、银行账户。也就是说,税务系统本身不会实时核验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签劳动合同、有没有实际到岗上班。只要信息对得上,系统就认。
于是整个过程应该是这样子的:公司财务把员工名单导入税务申报系统,一键提交,税务局那边自动计入个人收入。至于这个人是不是真在干活、工资是不是真到账,系统并不会管——它只管“有没有申报”,不管“申报得对不对”。
在整个过程中,建筑公司财务在“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里输入身份证号,系统自动匹配银行卡,只要号码对得上,工资薪金税目就落进个人汇算清单,根本不管真人有没有真正在项目工地搬过哪怕一块砖。于是,李先生就成了“幽灵职工”。
所以问题来了:只要有人拿着你的身份证信息,哪怕只是复印件,理论上都能把你“雇”了。
——说白了,个税申报系统目前还是企业端主导申报,个人多数时候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这才让某些企业钻了空子。当然,大多数情况没那么恶意。
比如这次,建筑公司负责人解释说,是李先生的姐姐在这干活,但不会办银行卡,就用了弟弟的卡收过一次工资。公司辩说是公司财务图省事,顺手就把弟弟加进了流水名单,结果一年都没撤下来。听起来像乌龙,但漏洞就在这儿:一次误操作,能持续365天不被发现?
个税系统每月都生成数据,企业按月申报,难道没人核对?财务、人事、负责人,层层环节,愣是没人发现一个“幽灵员工”在领工资?可能性很小,要我说就是有点儿明知故犯。
那案例里这笔钱要不要还?当然不用,这笔钱压根没进李先生口袋,谈不上“还”。它只在账本上旅游了一圈,又回到姐姐现金袋。李先生没有“不当得利”,自然不用还。
那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被就业”“被发薪”了,该怎么办?
第一,别慌。立刻在个税APP上发起“申诉”,说明该笔收入不属实。税务系统会收到反馈,并启动核实。
第二,联系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如果发现企业恶意冒用,甚至可报警处理。
第三,定期查看个税APP——很多人往往一年才看一次个税APP,等发现问题时,可能黄花菜都凉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