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丰子恺才情堪比陶渊明、王维,集漫画与散文才华于一身,1975年,76岁的他因癌症病逝于上海,直至3年后他的那些曾被埋没的作品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没有激昂论调,只以质朴笔触捕捉生活真趣,这份藏在平凡里的功力,让他跨越时光仍令人惊叹。
丰子恺的 “重生” 之路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生于浙江崇德县石门湾,原名丰润,家中排行第七。
考入西溪小学后改名丰仁,自幼痴迷绘画,常临摹《芥子园画谱》,1914年,17岁的他考入浙江第一师范。
师从李叔同学书画音乐,随夏丏尊学国文,老师单不庵为其取号“子恺”,此后便以这名传世。
图片来源网络
在毕业之后,他在上海创办艺术师范学校,1921年东渡日本游学,受竹久梦二简笔漫画启发,奠定创作方向。
1924 年,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刊发,郑振铎为其定名“子恺漫画”,中国现代漫画自此诞生。
抗战爆发后,他率全家逃难,辗转浙、湘、桂、川多地,仍坚持创作抗日漫画与散文,1941 年完成《子恺漫画全集》。
建国后历任上海美协主席、中国画院首任院长,翻译《源氏物语》,并持续创作《护生画集》。
图片来源网络
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因癌症在上海华山医院病逝,享年76岁。
时至今日,丰子恺研究俨然已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其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诸多学者投身其中,深入探寻丰子恺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热度持续攀升。
独特的创作底色
1941年,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就将《缘缘堂随笔》译为日语,吉川称他“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堪比陶渊明、王维。
图片来源网络
日本著名文豪谷崎润一郎曾言,其具备一种非凡能力,能够于琐碎细微之事中提炼出独特风韵,将平凡化为不凡,着实令人赞叹。
丰子恺曾坦言,自己创作受“二重人格”驱使,他恰似一体两面。
一面是洞明实利之道的老者,一面是怀揣天真之态的孩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共同推动着他的创作进程,和鲁迅等近代作家不同。
他摒弃将童年视为“未完成形态”的观念,反倒倡导成人以儿童为楷模,在他看来,童年堪称人生的黄金时代,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在《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中,四岁华瞻将“逃难”视为“坐汽车看大轮船”,这般天真视角,令作者不禁感叹,儿童能撤“去因果关系之网,洞见事物本相”。
佛教的淡泊观念和明清小品文传统,共同构成了他儿童崇拜的精神根基。
文字与漫画里的真趣
丰子恺的随笔和漫画,都执着于书写日常生活,他在回应谷崎的文章里说,成人忙着名利琐事,没心思细品人生,而孩子能发现日常的美好。
1925年起,他的漫画在《文学周报》教育刊物连载,但内容和激进文章大不相同,不沾意识形态纷争,和周作人、林语堂比,他不否定启蒙传统,只专注于纯粹艺术。
图片来源网络
即便战时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他的文字里仍透着苦中作乐的诙谐,他妙笔记录日本飞机轰炸稻草人这一趣事,也用心留存逃亡途中各地独特的民风。
这些文字和漫画,用质朴的方式封存了日常的奇迹,让他的生命在历史中鲜活永存,如今虽难寻“子恺漫画”后继者,但他早已成为文化符号,让人们重新关注迷失的日常。
结语
从3年后才正名,到成为如今的研究显学,丰子恺的“重生之路”,恰是其作品价值的最佳佐证。
他不循鲁迅式的启蒙路径,以“儿童崇拜”为底色,在4岁孩童的视角里照见事物本真,这份堪比陶、王的通透,藏在质朴笔墨中。
图片来源网络
无论是战时笔下苦中作乐的日常,还是远离意识形态纷争的创作,他都以文字与漫画为舟,载着平凡生活的真趣穿越时光。
虽难觅后继者,但这位“日常的歌者”早已超越个体存在,成为唤醒人们珍视平凡、回归本真的文化符号,其精神内核至今仍具鲜活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