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海》上线不过一周,弹幕里刷得最多的不是“好嗑”,而是“听不清”。男主萧向晚的台词像嘴里含着半口温水,字幕组连夜加红加粗,观众仍要逐帧考古。15日晚,饰演者成毅做客直播间,被问到“台词含糊”时,他把原因归结为人物逻辑:“刚穿越,他怕露馅,不敢大声说话。”末了补一句:“希望大家沉浸式看剧,别十分钟回来瞄一眼,不然真浪费会员。”一句话,把技术争议升级成观看姿势的道德考题,瞬间火上热搜。
“沉浸式”本是创作术语,如今却成了观众“不配”的潜台词。可在“听不清”这件事上,观众已经用“配”得不能再配的方式投票:某瓣开分小组里,两千多条短评,七成在吐槽“气声式演法”;B站二创UP主干脆把原声关掉,自己重新配音,播放量一夜破百万。可见,问题不是观众不肯沉浸,而是剧组先把“沉浸”的池子放干了水——连最基本的声场都舍不得给,却怪观众姿势不对,这口锅甩得未免太轻巧。
成毅在直播里补充:“如果真看了剧提建议,观众就是我的老师。”话锋柔软,却挡不住前后矛盾:既然认观众为“师”,为何先预设“十分钟回来看一眼”的“学生”不配浪费会员?艺术创作当然允许风格化,但风格化不等于可以降低技术指标。王家卫也用过呢喃式独白,却从不会让观众听不清字句;《狂飙》里张颂文的高启强前期一样唯唯诺诺,却字字入耳。可见“人物逻辑”与“观众听清”从来不是单选题,把二者对立,不过是为工业化短板找一块美学遮羞布。
《赴山海》的争议是一面镜子,照出内娱长久以来的“倒置”:前期把大头片酬押在流量,中期把技术短板丢给风格,后期把口碑风险转嫁给观众。要打破死循环,第一步就是把“听清”这种最底线的技术环节,重新归还到前期制作标准里,而不是留给直播间的“人物逻辑”来背锅。毕竟,观众可以为了好故事充会员,却绝不会为“听不到故事”而买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