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痴呆真的无法避免吗?
在很多人眼中,阿尔茨海默病一旦确诊几乎就是“不可逆的结局”。药物效果有限,照护负担沉重,仿佛我们只能等待疾病一步步到来。
《柳叶刀》痴呆预防委员会最新共识:大约40%的痴呆病例,其实可以通过中年干预来避免。更令人意外的是,决定大脑未来的关键,不仅在大脑,还在身体的“心脏代谢瓶颈”。
发表于《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多项长期随访研究显示:多数认知下降的老人大脑中,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路易体病和血管病变会同时存在,但动脉硬化是唯一能独立损害认知的血管病理,而它的根源,就藏在中年人的“心脏代谢瓶颈”中!
40%的痴呆不是命运
从《柳叶刀》的共识到大脑病理的真相,可预防的痴呆并非“命运”,而是与中年阶段的风险控制密切相关。
1. 权威共识:黄金窗口在中年
《柳叶刀》报告指出,痴呆风险并非“不可改变”。大约40%的病例,与一系列可干预因素密切相关: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抑郁、听力损失、社交孤立……尤其是出现在40~55岁的中年阶段。
换句话说,中年就是预防痴呆的黄金窗口。在临床症状出现的10~20年前,大脑病理已经开始潜伏累积。
这意味着,中年阶段的干预,相当于在病理“萌芽期”切断风险,比老年后补救更有效。
2. 多病共存:单一疗法常失败
以往人们关注“痴呆症”的焦点是各种生物标记物,如Aβ、Tau和炎症。但尸检和流行病学研究揭示:大多数老年认知障碍并非由单一病理引起,而是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路易体病和血管病变的共存。
美国国家阿尔茨海默病协调中心超过1520例捐献大脑的分析发现,只有动脉硬化导致认知功能的损害。即使剔除阿尔茨海默病和路易体病理,动脉硬化依然与记忆、执行功能和语言下降显著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10年间,存在动脉硬化的人群和同龄正常人相比,记忆能力下降约 18%,执行能力下降约 30%,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约 25%。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单一靶点的药物(如清除淀粉样蛋白)疗效有限:因为它们没有解决“血管瓶颈”的问题。
为什么是“心脏代谢瓶颈”?
科学家把中年阶段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问题的累积效应,统称为“心脏代谢风险”。 这些问题相互影响,最终共同瞄准大脑里直径细小的“穿透动脉”。
1. 心脏代谢与小血管硬化
“脑动脉硬化”是指大脑深层小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导致血流受阻。慢性缺血缺氧,使得白质和关键脑区的神经元逐渐受损。
发表于《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的一项名为《ARTS 与血管危险因素,MCI, 痴呆和中风有关》的研究,找到了衡量这种硬化的“标尺”——脑动脉硬化的在体标志物(ARTS)。
研究显示:
① 存在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群,其脑动脉硬化评分(ARTS)显著升高。
② 动脉硬化指标每升高一个标准差,未来痴呆风险增加33%,中风风险增加53%。——一个标准差相当于一个中年人从血压、血糖完全正常,转变为出现高血压或糖尿病前期的典型健康变化。
换句话说,仅仅是健康状态的‘中等程度下滑’,就足以让大脑面临超过三分之一的痴呆风险增长。
③ 这一结果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无关,说明问题出在血管本身。
简单说:中年心脏代谢出问题,大脑小血管就会悄悄“变硬”;硬化越严重,未来痴呆的风险越高。
2. 从心脏到大脑的“破坏链”
多项研究清晰揭示了“心脏代谢问题→脑动脉硬化→认知下降”的完整链条。
① 风险启动阶段
流行病学分析指出:中年时如果出现高血压,收缩压超过130mmHg或舒张压超过80mmHg,就会对血管内皮造成微损伤。糖尿病、长期吸烟,也会加速血管壁纤维化、管腔变窄,这是脑动脉硬化的早期信号。
② 病理进展阶段
如果这些早期问题没被干预,脑动脉硬化会持续加重。小血管硬化逐渐发展后,即使不伴随阿尔茨海默病或路易体病理,也会显著损害记忆中枢(海马)和执行中枢(前额叶)。
③ 临床结局阶段
中年不解决心脏代谢瓶颈,脑动脉硬化会最终引发严重后果。如果中年阶段没有及时控制血压血糖,风险会被放大,并最终表现为痴呆和卒中。
因此,心脏代谢瓶颈一旦失控,就会同时推动痴呆、中风和心脏病的到来。
破解瓶颈:中年预防指南
40-55岁是破解心脏代谢瓶颈的黄金期——这个阶段干预,能显著减少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一旦错过,后续认知下降速度会加快2倍以上,且硬化到一定程度后难以逆转。
1. 核心代谢指标
① 血压:建议保持在130/80mmHg以下。日间波动不宜超过20mmHg。
② 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研究显示,血糖每升高10mg/dL,小血管硬化指标就会显著上升。
③ 腰围与血脂: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低密度脂蛋白(LDL)<3.4mmol/L。
2. 生活方式干预
① 饮食:少盐(每日<5g)、少糖(添加糖<25g)、少油炸;多吃深海鱼(每周2次)、全谷物、深色蔬菜。
②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骑行)。研究表明,规律运动能改善血管弹性,延缓小血管硬化。
③ 戒烟限酒:影像学随访发现,吸烟者的小血管硬化指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酒精也需限量,男性每日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3. 定期体检与早期筛查
① 45岁后,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② 高危人群(糖尿病、高血压家族史、长期吸烟)可在医生建议下,进行高分辨率MRI,以早期发现脑小血管病变。
4. 常见疑问
Q1:没有“三高”,还要关注心脏代谢吗?
答:空腹胰岛素、夜间血压峰值、腰围超标都可能已触发小血管改变,需看具体数字而非诊断名。
Q2:只靠生活方式调整,不用吃药可以吗?
答:血压≥130/80 mmHg且生活方式3个月未达标,即应按高血压指南启动药物;控制越早,血管受益越大。
Q3:已经有动脉硬化,还能逆转吗?
答:一旦重度硬化无法恢复;但中度之前收缩压每降10 mmHg,MRI可见白质病变进展减缓。
痴呆不是突然降临的灾难,而是中年心脏代谢问题的长期积累。国际共识和多项大规模研究都表明:40%的痴呆风险是可以通过中年干预避免的。
突破“心脏代谢瓶颈”,就是从源头切断大脑退化的链条。从今天开始,关注血压、血糖、血脂,把握住40~55岁的黄金窗口,就是守住记忆、守住家庭的最后关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