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731》预售票房破亿的消息, 这个数字让我愣住了。不是惊喜,是刺痛。 这意味着至少有一百万人即将直面那段被刻意遗忘的历史,包括我。
导演赵林山在首映式上哽咽着说:“这个首映必须在哈尔滨,它是一种告慰,对那些逝去的人是一种告慰。 ”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电影里那些让你不敢直视的镜头,都有史料支撑。 团队花了六年时间跨国取证,查阅了8000页美国解密的731部队报告和423小时原队员供述影像。
导演发现,最可怕的不是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被精心编织的谎言,“健康换取自由”、“天皇亲善”、“食物宝贵”,这些词都来自真实历史记录。
看电影时你会注意到,最令人窒息的不是血腥画面,而是那种“日常感”。 实验室墙上贴着“今日菌株温度”,手术台边挂着“消毒计时器”,看起来和普通医院没两样。 直到镜头扫到编号“马-731”的活人,你才猛然意识到,魔鬼穿的是白大褂。 这种细节比直接展示暴力更让人后背发凉。
听说有些观众在试映后彻夜难眠,有人甚至产生了退票的念头。 这让我想起导演回应“画面血腥”质疑时说的:“731的罪行本就血淋淋,美化才是对历史的背叛。 ” 影片中最残酷的三分钟甚至没有画面,只有黑屏加上旁白描述:炭疽让肺烂成蜂窝、鼠疫让淋巴肿成拳头、霍乱把肠子冲成水管。 看不见,却比看见更瘆人。
影片结尾没有胜利的欢呼,只有一行字幕:战后,部队长石井四郎用实验数据换取自由,美国陆军细菌战研究所居然给他发工资。 字幕淡出后,银幕上出现一张泛黄名单,三千个无名受害者,编号从“1”到“3000”。 这个画面让首映场的观众安静得能听见空调滴水声,像集体参加一场迟到的葬礼。
今天哈尔滨首映礼上,一位观众告诉我:“走出影院时,我摸到了脸上的泪,也摸到了胸膛里烧着的火。 ”这团火,正是《731》想要点燃的民族觉醒之火。 剧组甚至决定,每卖出一张票就捐一块钱给七三一罪证陈列馆,专门修复那面裂开的“人体实验墙”。
有人说这部电影太痛了,不适合年轻人看。 但试映时有中学生写下:“痛感是历史的重量。 ” 确实,即使痛,也要讲,在任何时期都要讲。 还原真相、承认真相、铭记真相,是人类社会的良知。
今天上午9点18分,全国多家影院将同步开启“警钟长鸣”特殊场次。 那些被剥夺姓名与尊严的受害者,那些被战争碾碎的人性,将在银幕上获得重新言说的可能。你会选择直面这段历史,还是让记忆留在屏幕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