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连接哈萨克斯坦和欧洲的CPC管道,累计运油量居然破了10亿吨。
这条管道一年能运8150万吨石油,其中7250万吨都是哈萨克斯坦的。换句话说,哈萨克斯坦八成以上的石油,都顺着这条管道卖到欧洲去了。
可大家心里都犯嘀咕:哈萨克斯坦跟中国是邻居,边境线摆那儿呢,运石油按理说比绕大半个欧亚大陆去欧洲方便多了。
明明中国的石油需求量不小,为啥它偏偏舍近求远,卖给中国的量连欧洲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几十年走惯的路,哪那么好改?
1991年苏联一解体,哈萨克斯坦手里的石油就成了香饽饽,那时候它刚独立,没钱没技术,想开发油田根本没辙。
西方的石油公司瞅准了机会,壳牌、道达尔、雪佛龙这些巨头一窝蜂涌进去,不光带钱,还带了最先进的开采设备。
这些公司不白帮忙,条件是要主导油田开发,还要建一条能把石油运到欧洲的管道,也就是后来的CPC管道。
这条管道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油田出发,穿过俄罗斯,直达黑海港口,全长1500多公里,2001年就通油了。
更关键的是,这条管道的“话语权”不在哈萨克斯坦手里:俄罗斯占了31%的股份,西方公司占了50%,哈萨克斯坦自己只占19%。
说白了,管道往哪儿运、运多少,哈萨克斯坦说了不算,欧洲市场早就被锁死了。
反观中哈之间的管道,起步晚了整整14年,2005年才开始建第一条,从哈萨克斯坦的阿特劳到中国的阿拉山口,全长2800公里。
而且因为沿途要翻山越岭,建设成本高,年输油量一开始只有1000万吨,后来虽然后续扩建到2000万吨,但跟CPC管道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
这么多年下来,哈萨克斯坦往欧洲运油的流程早就顺了:管道维护、港口转运、欧洲买家的合同都签了一轮又一轮。
想突然把油转往中国,不光要改管道,还得重新谈合同,甚至要跟西方公司、俄罗斯商量,这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干成的事。
地理和市场,俩绕不开的坎
除了历史原因,地理条件也卡着哈萨克斯坦的脖子,哈萨克斯坦的油田大多在西部里海附近,从这儿往西走,到欧洲基本是平原,建管道又快又省钱。
可要是往东运到中国,就得穿越天山山脉。
翻天山建管道,不光施工难度大,后期维护也麻烦,成本比走欧洲路线高了30%还多。
而且欧洲的炼厂早就“摸清了”哈萨克斯坦石油的脾气,哈萨克斯坦产的是中质原油,欧洲的炼厂几十年前就调整了设备,能高效把这种原油炼成汽油、柴油,还符合当地的环保标准。
2024年光意大利一个国家,就买了哈萨克斯坦3070万吨原油,值184亿美元。
这还只是一个国家,加上德国、法国这些买家,哈萨克斯坦从欧洲赚的石油钱,占了全年石油出口收入的一大半。
再看中国这边,虽然我们每年要进口5亿多吨石油,但大部分是靠海运。
因为我国的石油消费主力在中东部,从哈萨克斯坦通过管道运到新疆后,还得再用火车、管道往中东部转,成本比从中东、非洲海运过来高不少。
而且新疆本地也有油气田,能满足一部分需求,所以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量自然就少了些。
有人可能会说,那就多建几条中哈管道呗?可建管道不是搭积木,得考虑成本、需求,还得跟哈萨克斯坦商量。
现在的中哈管道已经满负荷运行了,再建新的,得花好几年时间,还得投入大笔资金,哈萨克斯坦现在的经济主要靠石油,也不敢轻易把钱都投到一条新管道上。
在大国之间找平衡,哈萨克斯坦也不容易
哈萨克斯坦心里也清楚,把八成石油卖给欧洲,风险不小,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CPC管道因为过境俄罗斯,断了两次,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运不出去,损失了不少钱。
从那以后,哈萨克斯坦就更明白:不能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
但它也不敢轻易得罪任何一方,欧洲是它的主要金主,俄罗斯掌控着它往欧洲运油的管道,中国又是邻居,还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所以哈萨克斯坦只能走“平衡木”:一边继续跟欧洲保持稳定合作,确保石油收入。
一边偷偷找新的出路,比如试着用油轮把石油运到阿塞拜疆,再通过另一条管道往欧洲运,避开其他国家的控制。
对中国,哈萨克斯坦也在慢慢增加合作,2025年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中石油跟哈萨克斯坦签了奇姆肯特炼厂的扩建协议。
这个炼厂是中哈合作的重点项目,现在已经能生产符合标准的清洁燃料,年加工能力600万吨,扩建后到2030年能达到1200万吨。
到时候,这些燃料就能直接运到中国西北,不用再运原油了。
不光是炼厂,交通也在慢慢跟上,中吉乌铁路已经动工了,连云港的过境通道一年能运1500万吨货,等于给哈萨克斯坦开了个往太平洋的“后门”。
以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炼化产品,除了走管道,还能通过铁路、港口运到中国,选择更多了。
哈萨克斯坦这么做,其实是想在大国之间找到安全的生存空间。
它知道,自己是个小国,石油是唯一的“硬通货”,只能小心翼翼地平衡各方关系,既不让欧洲不高兴,也不惹恼俄罗斯,还能跟中国慢慢加深合作。
这种谨慎,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从卖原油到卖产品,哈萨克斯坦想换个活法
不过光靠卖原油,哈萨克斯坦也觉得不划算,油价一跌,国家收入就跟着跌,2025年一季度就因为油价波动,出口少了22亿美元。
所以今年哈萨克斯坦出台了个新计划,想从“卖原材料”改成“卖产品”。
按照计划,到2040年,哈萨克斯坦的炼油能力要从现在的1700万吨提到3900万吨,把燃料出口占比从10%提高到30%,中国和印度就是主要目标市场。
简单说,就是自己把原油炼成汽油、柴油、航空煤油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再卖出去,这样赚的钱比卖原油多得多,还不用太依赖管道运力。
奇姆肯特炼厂就是这个计划的核心,现在这个炼厂生产的汽油、柴油在哈萨克斯坦市场占了40%和35%,航空煤油更是占了60%,扩建后就能多产符合中国标准的燃料,直接对接中国西北的需求。
到时候,不用再纠结管道够不够用,运产品比运原油更灵活。
卡沙甘油田的合作也在加深,这个油田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油田之一,截至2025年7月,累计产油已经破了10亿桶,今年计划产1800万吨。
中石油早就掺了股,现在一部分原油已经通过中哈管道运到中国了。随着油田产能越来越稳定,以后卖给中国的量肯定会慢慢增加。
哈萨克斯坦还想搞点新花样,比如在炼厂里搞数字化。
2025年已经开始试点了,用技术提高炼油效率,还能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调整产品,比如中国需要更多低硫柴油,炼厂就能及时调整生产。
再加上中哈物流枢纽越来越完善,以后“原油+炼化产品”两条线往中国运,合作会越来越顺。
其实哈萨克斯坦不是不想把石油卖给中国,而是几十年积累的老问题太多:管道不够、路线走惯了、还得平衡大国关系。
但现在情况在慢慢变,管道在扩,炼厂在建,合作越来越深。
以后随着这些项目落地,哈萨克斯坦卖给中国的石油肯定会越来越多,毕竟离得近、需求稳,对双方都是好事。
全球能源格局也在变,欧洲以后可能会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中国的需求还在涨。
说不定再过十年,哈萨克斯坦石油出口的格局就会反过来,中国会成为它最大的买家。
但这事儿急不来,得一步一步来,等那些老问题慢慢解决了,“近水楼台先得月”才真能实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