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库姆沙漠在中亚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大家可能在网上听过“地狱之门”,就是那口火烧了快半个世纪的大坑。
实际上这里曾经是一个探明储量高达三十五亿吨的超级大油田,这个量什么概念?相当于可以抵得上中国七年的原油进口。
如果真能开采出来,那不仅土库曼斯坦的经济格局会彻底改变,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也会非常大。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却没有人敢去动它,这是为什么?
“地狱之门”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苏联的工程队在卡拉库姆沙漠勘探油气,结果地表塌陷,露出了一个直径六七十米的天然气坑。
本来以为点火能烧完,结果这一烧就是几十年,直到今天还在燃烧。
这个地方不仅是个石油天然气的储藏地,同时也是一个天然的研究场,科学家们把它看成观察碳氢化合物燃烧、研究地质构造的特殊样本。
但这个坑周围蕴藏的天然气量太大,火一旦扑灭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更大规模的泄漏,如果点火压不住,那结果就很难控制。
所以这么多年,土库曼斯坦政府更倾向于把它保留在原地,既当作一个科研对象,也成了象征性的旅游地标。
这里面三十五亿吨石油,为什么说无人敢开采呢?其实要理解土库曼斯坦的能源状况。
这个国家天然气储量在全世界都能排在前列,探明的就有将近二十万亿立方米,还占了全球总储量的百分之十左右,远景资源更是超过五十万亿立方米。
相比之下,石油储量虽然也不少,但并不是它的重点。
土库曼斯坦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天然气出口,尤其是通过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每年源源不断地向中国输送能源。
这个管道几乎成了他们财政收入的支撑,所以他们的战略重点从来不在这个“地狱之门”的油田上。
而且这片沙漠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开采难度特别高,卡拉库姆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盐漠,盐层厚度动辄几百米,地下的构造复杂且不稳定。
之前塌陷烧起来,本身就证明了地表的脆弱性。
要在这种地方大规模布置钻井和基础设施,不仅成本高得吓人,还可能随时出现新的事故。
所以从经济和安全的角度看,投入和收益完全不成比例。
更别提土库曼斯坦的人力和技术短板,它不像中东那些传统产油国,资金和设备一应俱全。
对于他们来说,最稳妥的方法就是继续走天然气出口这条相对成熟的路。
能源一直是中亚地区的命门,谁掌握了管道,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目前土库曼斯坦和中国的合作不仅仅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长期、稳定、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把中亚天然气管道和国内西气东输工程连在一起,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国内能源安全,也给中亚国家提供了稳定的市场。
对于土库曼斯坦来说,把资源出口到中国,比冒着天价投入去搞那个“地狱之门”的石油靠谱得多。
既然石油价值这么高,为什么没看到有国际石油巨头去投资?
因为大油田在沙漠深处,交通基础设施极差,要想运输出来,需要庞大的管网和铁路配套,这对一个本来经济规模就不大的国家来说,风险和成本太重。
而且国际能源巨头在投资时也要考虑政治和地缘安全,土库曼斯坦虽然政局相对稳定,但它是个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外资进入难度大,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基本把潜在投资者都劝退了。
一些资源就算探明了,不能代表立刻能转化为财富,技术、环境、地缘政治、市场需求全得配合上,少一样事情就办不成。
三十五亿吨油放在那,看着很诱人,可实际情况比想象的复杂太多。
这几年全球能源市场波动很大,比如俄乌冲突带来的天然气价格飙升,就让欧洲重新意识到能源依赖的风险。
如果没有稳定的替代路线,任何临时应对都只会付出巨大代价。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多年布局,已经把中亚、俄罗斯、中东的供应网络串联起来,哪怕国际环境再变,也能保持稳定输入。
三十五亿吨石油储量固然震撼,但最终成了一个长期燃烧的坑洞。
没有人去开采,不是因为没人看得上,而是因为经济和现实都不允许。
土库曼斯坦看清了自己的优势,选择集中精力发展天然气出口,这让它在中亚能源格局里占有一席之地。
而对中国来说,这个政策契合正好,既能保障能源需求,又推动了区域合作。
至于“地狱之门”,它现在更多是一种象征,象征的是自然的力量、技术的局限,以及人类在能源开发道路上的谨慎与权衡。
对中国来说,能源安全已经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单纯依赖某个油气田,未来新能源、绿色转型才是更关键的布局方向。
至于卡拉库姆沙漠里这个一直在燃烧的“地狱之门”,就让它安安静静地烧下去,作为人类开发能源过程中的一个象征,也挺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