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被裁那天,吴先生站在广州地铁三号线里,手机里是HR冷冰冰的“岗位已取消”。
他第一反应不是愤怒,是算房贷——两娃的幼儿园学费、奶粉钱、车贷,全指着他和老婆那两份工资。
现在工资没了,他得回家告诉爸妈:我又得啃老了。
吴大伯在饭桌上听完,没骂儿子,只叹气:“要不是我退休金每月八千,你拿什么养孩子?
”一句话把饭桌压到冰点。
吴先生低头扒饭,心里清楚:自己不是不努力,简历投了三百份,面试二十次,最后卡在年龄和薪资——人家嫌他贵,也嫌他老。
隔壁桌坐着他表妹,985本硕,33岁,上周刚打包行李回潮汕。
她走前说:“广州很好,可它不要我。
”没房没车没对象,连相亲都被问“有没有购房资格”。
她爸妈在老家开小卖部,攒了半辈子给她凑了首付,结果房价一跌,首付变首付贷。
她算了笔账:继续漂,十年也攒不下一个厕所;回家,至少能陪爸妈吃顿热饭。
这两件事搁一块看,挺残酷的:城市像筛子,筛掉没背景、没运气、没赶上红利的人。
留下的要么早早上车,要么家里有矿。
普通人家的孩子,读书、加班、考证,最后发现天花板是爸妈的存折。
可吴大伯也委屈。
他年轻时在工厂三班倒,攒下这套老破小,以为能给儿子兜底。
没想到底越兜越深,退休金一半填进儿子的房贷,一半塞进孙子的兴趣班。
他偷偷跟老伴说:“我们走了,他们怎么办?
”老伴回:“那就别走,再撑十年。
啃老这事,谁都不想,可现实是:不啃,孩子连起跑线都摸不到。
独立?
独立得先活着。
吴先生试过送外卖,一天跑十四小时,挣两百块,孩子发烧那天他蹲在急诊门口哭——钱没挣到,家也快散了。
后来他认了:先靠爸妈,再找机会。
不是躺平,是缓一口气。
表妹回家后,在镇上中学当临聘老师,月薪四千,住家里吃家里,反而攒下钱。
她周末帮爸妈看店,晚上备课,朋友圈从“逃离北上广”变成“小县城也有小县城的好”。
她说不清这叫独立还是妥协,只知道焦虑少了,头发不掉了。
说到底,家庭支持不是原罪,是缓冲垫。
真正的问题是:缓冲垫越来越薄,下面却没有安全网。
年轻人要的不是被指责“啃老”,而是有人把梯子放低点,让他们能爬上去。
政策、企业、社会,总得有人补那块网,而不是让爸妈用退休金硬扛。
吴先生现在每天六点起床给娃做早餐,送完孩子去面试,下午接娃放学,晚上陪爸妈散步。
他说:“先这么过着,等风来。
”风会不会来没人知道,但至少此刻,一家人还能坐在一起吃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