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京沪二线,不少人看线路图都会纳闷:明明从滨州往南走淄博、临沂是条直线,看着又顺又近,可这条高铁偏偏往东拐了个大弯,要经过东营、潍坊、日照。为啥放着直线不走要绕路?网上说法不少,有人说是地方争取力度的问题,也有人说和东营的情况有关,其实这事没那么简单,背后藏着不少实际考量,咱们用大白话捋捋。
先说说大家最常聊的两种说法,先把这两个点讲明白。
第一种说法是“淄博、临沂争取不积极,错失了线路”。不少人觉得,要是当初这俩城市更主动点,京沪二线就能走直线。但其实高铁线路不是“谁积极就往哪修”,它是国家层面的大规划,得考虑全省甚至全国的交通布局,不是单靠某个城市的态度就能定的。而且淄博、临沂本身不缺高铁——淄博有济青高铁,临沂有鲁南高铁,日常出行、货运需求已经能满足一部分,没必要为了争一条线路硬改规划,所以“争取不积极”的说法,其实站不住脚。
第二种说法是“东营没高铁,线路是为了帮东营补上短板”。这倒是有几分道理。在京沪二线规划前,东营是山东16个地级市里最后一个没通高铁的城市,而且东营有胜利油田——作为我国第二大油田,不管是油田职工通勤,还是石油相关的物资运输,都需要便捷的交通。要是一直没高铁,不仅当地老百姓出门不方便,也会影响油田的发展。所以当时规划时,确实考虑了要让高铁覆盖东营,帮这个重要城市补上交通缺口。而一旦线路经过东营,往潍坊、日照走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这样能把东营、潍坊、日照串起来,让鲁东地区的高铁网更完整,比只走滨州-淄博-临沂的直线,能带动更多地方发展。
不过,光靠“补短板”还不足以让线路拐这么大的弯,真正关键的是“实际条件不允许走直线”,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地形问题。
大家可能没注意,淄博南部和临沂北部全是沂蒙山区,山多、沟多,地势起伏特别大。高铁对线路的要求很高,得尽量平、尽量直,要是遇到大山,要么得打长长的隧道,要么得架高高的桥梁。且不说隧道和桥梁的建设成本特别高——一公里隧道的造价可能比平原地区一公里线路贵好几倍,施工难度也大,还容易遇到地质风险,比如山体滑坡、渗水等问题。就算克服困难建好了,后期维护也麻烦,还可能影响高铁的运行速度。
反观东营、潍坊、日照这一路,基本都是平原,地势平坦,没什么大山大河的阻碍。线路铺起来又快又省钱,施工难度小,后期维护也方便,高铁跑起来能一直保持350公里的时速,不会因为地形原因减速。这么一对比,走鲁东平原比翻沂蒙山区划算多了,也更符合高铁“高效、经济”的要求。
除了地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要串联更多“交通枢纽”,让线路的作用最大化。
潍坊是山东的交通枢纽之一,有济青高铁、潍莱高铁等多条线路经过,京沪二线经过潍坊,就能和这些线路“连起来”——比如从北京坐京沪二线到潍坊,再转潍莱高铁去烟台、威海,不用再绕到济南,能省不少时间。日照则是重要的港口城市,有日照港这个大港口,高铁经过日照,能把港口和内陆连接起来,方便货物运输和游客往来——比如从上海坐高铁到日照,再从日照港坐船去大连,比以前转车方便多了。
要是走滨州-淄博-临沂的直线,虽然能经过这三个城市,但很难和其他重要的高铁线路、港口串联起来,线路的“辐射能力”会弱很多。而走东营-潍坊-日照的线路,既能覆盖东营这个交通空白区,又能串联潍坊枢纽和日照港口,让整条线路的价值翻了倍,这才是规划时更看重的。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客流需求。鲁东地区的东营、潍坊、日照,这些年人口增长快,尤其是潍坊,常住人口超过900万,而且有很多制造业企业,不管是人员通勤还是货物运输,对高铁的需求都很大。而滨州-淄博-临沂的直线沿线,除了淄博和临沂市区,中间的县区人口相对较少,客流需求没那么旺盛。高铁建起来是为了方便大家出行,要是客流不够,线路开通后也会浪费资源,所以规划时也会考虑“哪里人多、需求大,就优先往哪走”。
这么一看,京沪二线选择绕路东营、潍坊、日照,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综合了“补交通短板、地形条件、串联枢纽、客流需求”等多种因素的结果。虽然没走大家觉得“顺畅”的直线,但却让这条高铁能覆盖更多城市、解决更多问题,真正发挥了“交通大动脉”的作用。以后等京沪二线开通了,不管是从北京去东营吃黄河口大闸蟹,还是从上海去日照看海,都能坐高铁直达,这对沿线老百姓来说,才是最实在的好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