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短短几天,一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议迅速发酵。
从网红老罗的公开质疑,到无数消费者的现场“鉴菜”,西贝所谓的“现做”人设瞬间塌了一半!
如今,西贝终于拿出了 “致歉信”,承诺调整加工工艺、透明化经营,看似想给这场风波画上句号。
但是大部分网友并不买账,因为离挽回消费者信任还差这一步!
9 月 15 日,西贝发布的致歉信,字里行间透着对消费者的歉意。
道歉信信里说要把中央厨房加工环节尽量挪到门店现场,并承诺在今年国庆来临前,全国门店都会陆续完成调整。
西贝承诺换掉饱受争议的大豆油,有娃家庭关心的儿童餐,也将改成门店现做。
之前能保存两天的烤串也变成在门店现切现串现烤。
西贝这一举动,乍一看,好像挺有诚意,是在认真回应消费者关心的问题。
可再仔细琢磨琢磨,之前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还信誓旦旦地说 “西贝的门店 100% 没有预制菜”。
如今这致歉信,是不是有点自打嘴巴的意思呢?
而且,之前贾国龙还为预制菜站台,说 “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预制菜是未来大趋势”,这前后态度的转变,实在让人捉摸不透。
实际上,这场风波的症结所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预制菜定义太模糊的纷争。
西贝说自己没预制菜,依据是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的相关文件。
文件里面对预制菜有明确规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西贝觉得自己的菜品制作完全符合国家规定,根本不算预制菜。
可在大众认知里,像罗永浩说的,非现做现炒,从冰柜拿出预包装食材,“切配炒制热一下” 就能出餐的,那就是预制菜!
这种认知差异,让西贝在开放后厨时,场面有点尴尬。
消费者看到那些预包装食材,心里就犯嘀咕,这和自己想的 “餐厅现做” 差太远了。
实际上,对于商家来说,预制菜本身并没什么错。
它不仅能够提高餐馆出餐速度,确保菜品质量的稳定,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经营成本。
但现在的问题是,预制菜国家标准还没出台,不同群体对预制菜的理解各不相同。
消费者希望能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预制菜,价格和价值是不是对等,而不是被商家 “忽悠”。
在西贝风波里,还有个小插曲,就是商场后厨能不能用明火的问题。
西贝宣布公开后厨参观没几天,就暂停了,理由是影响门店正常营运,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风险大。
有人说商场不能用明火,开在商场的连锁餐馆只能用电磁炉,做不出新鲜的烟火气。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罗永浩科普过,有些商场能用明火,只是装修时审批手续麻烦、费用高。
不少商场运营方也表示,商场有部分餐饮区域有燃气,可以用明火做中餐,不过地下室按消防要求只能用电。
对餐饮经营者来说,燃气开通不容易,涉及燃气公司指定单位设计和施工,所以很多餐饮店选择电加热。
但从成本和菜品口感角度看,燃气成本低,做中餐得用燃气才有 “锅气”。
这也说明,餐饮经营者为了提升效率,会选择半成品粗加工过的食材,在中央厨房粗加工,半成品到店后现场炒制。
既能保证原料可控、味道标准化,也符合监管部门要求。
西贝这场 “预制菜” 争议,不只是西贝一家的事,它反映出整个餐饮行业的一些问题。
消费者不是完全排斥预制菜,而是反感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卖着预制菜,还收现做现炒的价格,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目前,预制菜概念界定不明晰,急需理清。
这场风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极可能加速餐饮标准化进程。
它将重塑消费知情权边界,为行业发展开辟新格局,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对餐饮企业来说,要明白经营的根本是提供好商品和服务,要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满足消费者对品质、体验和情感的需求。
企业视角只是起点,消费者视角才是终点!
只有真正把用户体验融入组织DNA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西贝这封致歉信,算是给这场风波暂时降了降温。
但要彻底平息争议,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还得看后续实际行动。
餐饮行业也该以此为契机,好好审视自身,在追求效率和标准化的同时,别丢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
这场预制菜风波,到底会给餐饮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咱们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